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抉择和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中国制造"固有的成本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弱,中国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局。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是国内产业走出困境、实现二次创业并再创"中国奇迹"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面临诸多难题。破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难题,需要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强化市场机制功能和优化政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宋鑫陶 《商周刊》2011,(2):49-50
从落后到一流、从追赶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南车四方11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应该借鉴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沈强 《经济师》2011,(2):72-73
近年来,关于"中国制造"如何变为"中国创造"的话题屡见不鲜。以"李宁"等为代表的民族品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与诸多国际名牌分庭抗礼,国人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文章从南非世界杯战场的"中国制造"话题入手,剖析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4.
智能制造("智造")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变革,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且不平衡、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备等困境。为加快推进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需要发挥好战略规划的统筹和牵引作用、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自主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创意产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产业,但却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成为世界很多发达国家极力推崇和发展的产业部门.本文在分析过去"中国制造"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和困境的基础上,引入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以其物美价廉的优点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近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针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大肆炒作,"中国制造"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及其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中国制造"危机的建议和对策,寻求继续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面对欧美国家重新回归制造业和"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国有制造企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国有企业沉淀成本高、发展路径依赖、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管理层激励不足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滞后等诸多困难。因此,必须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上半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针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大肆炒作,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中国的国际形象。文章用胜于雄辩的事实,说明了"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质量、争创品牌、企业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制造"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历经三十多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制造存在"大而不强"问题。面对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快速赶超的挑战,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已成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由之路。重塑中国制造形象,使"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应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制造生态环境;培育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外部氛围;重塑"工匠精神",打造追求完美的企业文化;勇于创新转型,潜心打造优质产品;全面接轨国际产品质量标准;打造自主品牌,成为新价值链的创建者与掌控者;提升国人对自主品牌的信心,营造以用国货为荣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0.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此间,尽管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但也存在和积累了若干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来分析,很难讲得通.被称之为中国经济"悖论".以下就三个典型悖论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清 《生产力研究》2011,(6):129-130
文章从"中国制造"的现状研究入手,探讨了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应该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制造",转变过去传统的观念,逐渐淡化"中国制造"的概念,强调"全球制造"。一方面要强调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怎样稳步迅速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如何通过实体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使得原本拥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中国企业在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下如何向产业链的上游走,即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这些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制造"是人们对在世界各地销售的中国生产的产品的一个统称。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廉价劳动力,以低价作为竞争力,从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过去的20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随着全球化的逐渐推进,凭借价格利器中国制造在过去的十多年内渗透到世界各地,质优价廉"中国制造",对降低全球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很多国家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最近五六年,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已经无可置疑。然盛极必衰,从2007年开始,价格这个战无不胜的中国利刃开始变钝,伴随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变贵、原材料涨价、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等多项因素的叠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面临痛苦的涅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若要成功跨越发展中国家常见的"中等收入陷阱",科技创新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其中产品研发创新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制造技术创新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实现科技创新,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2025》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增长动力开始发生转换,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继续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相似文献   

15.
“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人口数据,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进行了估算。在"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已成为中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在面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城镇里安居乐业,从而巩固人口迁移对中国城市化的贡献,使中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制造"凭借自己的低成本优势风靡全球,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蔓延,"中国制造"面临着多重困境.中国企业要摆脱困局,在国际化道路上重新确立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必须走向"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7.
叶行军 《新经济导刊》2012,(Z1):152-155
警惕陷入政策失当、体制缺陷而导致的"后发劣势"之中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整整走过了10个春秋。十年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发展。这其中,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制造"、"世界工厂"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最响亮的名片。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正站到面临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以纺织、电子、机械、汽车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6,(3)
文章以企业经营创新为切入点,强调经营和管理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对企业在面临经济下行、结构调整时候提供一些建议性措施,如:营造经营创新氛围;培育经营创新理念;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等。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重视经营创新,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7,(1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制造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实现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大国的成功转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目标,其中之一便是"两化融合"。因此,对我国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现状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传统评价方法入手,结合我国制造业实际,确定我国制造企业评价指标,选定评价方法,并针对评价结果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时机,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重要途径。对制造业服务化理解,应对世界制造业服务化中国制造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