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央提出的这个"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开幕式上的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央提出的这个"收入倍增"计划目标极大地振奋了人心,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但这一目标如何推行和实现,笔者认为需要科学统计,科学考量。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被社会冠以中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经济差距,如何确保农民收入(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下同)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在推进"收入倍增计划"中应首先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民收入的增长自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那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令人振奋的中国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凸显了新的发展伦理、价值坐标和考核理念。但要实现收入倍增目标,也面临经济增速趋缓期、利益调整敏感期、公共服务负重期三大挑战。为此,笔者建议以实现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为核心,科学设定预警线、控高线和托低线,并以湖南为样本,实现三步走战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我国小康社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要求,对居民收入倍增的意义与内涵进行全面解读;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调查的居民收入概念、范围,收入的来源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实现我国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据方正证券预测,假设2020年时中国城镇化率达60%,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达4元人民币/1美元,届时若收入倍增目标实现,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接近1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000美元,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000美元。想要了解两个倍增是否能够实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测变的十分重要。预测方法很多,本文选取的是ARMA模型对汇率进行了预测,预测并没有达到方正证券所预测的4元人民币/1美元。  相似文献   

6.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具体的实现路径则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选取湖南这个中部具有代表意义的省份开展相关研究,建议在目标分解上"细化三层",在基本原则上"强化三合",在路径规划上"走好三分",在政策设计上"理顺三源",以期为中部、乃至全国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明确纳入党的报告,因此,“收入倍增”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吉林省存在着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不同步、居民收入层次的差距,整体收入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收入倍增的实现对策。  相似文献   

8.
白景明 《中国金融》2012,(23):67-69
经济规模扩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约束作用渐增,收入倍增目标能否实现,首先不是分配问题,而是经济规模能否继续放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619.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54.6元。敢于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说明国家把人民的期盼放在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倍增计划",必须充分发挥消费的桥梁作用。本文利用1978~2012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在分析收入与消费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计量模型和相关图表从四川省农村居民整体收入、不同的收入类型和不同的收入来源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对消费的影响,进而得出系统性的相关结论,并提出促进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落实"倍增计划"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助推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应对后金融危机的挑战,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国民收入格局的现状与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中的难点,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支持我国国民收入倍增目标的实现,并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经济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借鉴日本在与我国相似经济阶段所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调整增加收入与扩大有效需求的关系、缩小城乡、地区及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发展由注重"强国"转向"富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策略和路径,切实制定并实施中国式"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协调,使人民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乡居民是收入倍增目标,既是对促进两个"比重"提高的具体落实,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民富优先的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量化指标不仅由"总量"指标改成了"人均"指标,而且还具体到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指标,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的重大突破和新亮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层次上都存在制约公平分配的缺陷,导致收入分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只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才能解决"穷人消费没有钱而富人有钱不消费"的有效内需动力缺失问题,才能使改  相似文献   

13.
《投资北京》2012,(12):30-31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相似文献   

14.
汪洋 《中国外资》2013,(4):180-180
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然而,如何才能实现"收入倍增"计划?本人认为当前关键应该着力提高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占比。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长期以来,党中央和政府极为关心和重视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指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当前,较物价上涨水平,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偏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和银行体系波动的直接诱因。通过分析自2012年7月央行调整利率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对储户实际收益的影响,提出应提高存款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提供可能,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我国“三农”产业结构升级,亟待加快构建农业收入保险制度体系,以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本文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我国农业收入保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农业收入保险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并借鉴美国、日本两国农业收入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营管理经验,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发展中国农业收入保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长期以来,党中央和政府极为关心和重视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指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当前,较物价上涨水平,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偏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收入,也成为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和银行体系波动的直接诱因,通过分析自2012年7月央行调整利率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对储户实际收益的影响,提出应提高存款基准利率,为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提供可能,为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作为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农业保险对于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具有关键的保障功能,特别是在防止因灾致(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薇,2019),它不仅是农业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与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发挥"保险+期货"的作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相似文献   

19.
围绕农业政策性担保的双重目标冲突及其缓解机制,论文基于山东省农业政策性担保实践的研究发现:农业政策性担保双重目标冲突的实质是农业信贷担保业务高成本、高风险与低收益背景下,担保机构在扩大业务覆盖面和控制成本及风险之间面临的两难选择。山东农担基于良好的制度基础,在业务模式、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专业优势,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不断放大政策效果。其中,客群锁定机制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农业信贷担保政策性目标的实现,收入保障机制、成本控制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了持续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如何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当下需考虑的主要问题。然而从当前实际发展现状看,"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表现仍较为突出,无法实现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的迅速增长,这就要求立足于"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明确当前经济增长动力。本次研究将从普遍现象视角、分工与交易费用视角等角度出发,剖析"中等收入陷阱"发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做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