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生物燃料的政策、应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以及问题和限制等方面,探讨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生物燃料是一种由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第一代生物燃料或常规生物燃料通常以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油料作物(如油菜、棕榈等)和糖类作物(如甜菜、甘蔗等)为原料,  相似文献   

2.
一、生物燃料的制取及利用特性 生物燃料主要是指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物燃料的发展动因,一是源于国家石油安全的需求,即作为汽油和柴油的替代能源,以达到缓解石油过度依赖进口的危机;二是源于国家环境保护的需要,利用生物燃料的清洁性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燃料乙醇是指用玉米、木薯、甘蔗、甜高梁以及农作物秸秆等生物纤维制取的液体燃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欧盟国家发展生物燃料(主要包括乙醇和生物柴油)的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欧盟发展生物燃料制定的新能源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的研发;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国际统一生物燃料环境保护标准的必要性等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4.
生物柴油产业 近几年,德国生物柴油发展之迅速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1998年生物柴油产能还只有微不足道的5万吨,至2003年则激增至100多万吨,增长近20倍。目前德国有23个企业生产生物柴油,2004年的生产能力达到了109.7万吨,占整个欧盟15国总生产能力一半以上。2003年生物柴油在德国的销量为65万吨,2004年的销量达80万吨,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国和消费国。  相似文献   

5.
生物燃料是用有机材料如谷物、油菜籽和动物脂肪生产的液体燃料,最常见的是乙醇和生物柴油。乙醇由富含糖、淀粉或纤维素的有机物生产。玉米、小麦等谷物是北美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最主要原料。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合纤维素、淀粉和精的材料都可以用于生产乙醇。在多数情况下,乙醇用于和汽油混合以减少排放并通过增加辛烷来增强性能。生物柴油从动物脂肪、废弃莱油,以及像大豆、油菜籽、玉米和向日葵等中提取生物柴油通常和常规柴油混合使用,以减少车辆排放。  相似文献   

6.
培育生物燃油产业促进农业和能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竞争性和资源潜力的角度,评估了中国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认为,近年来汽油、柴油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因此生物燃油越来越有竞争力,但其盈利能力仍有赖于政策扶持;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规模将随着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成本不断降低;中国生物燃油工业会有较高的发展速度,预计2020年将达到约2500万t/年的产量;中国生物燃油工业的发展会带来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现代经济信息》2007,(3):47-48
第二代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尚未实现,酶技术及其生产成本是生物质乙醇产业化的关键。目前诺维信公司与中粮集团正携手致力于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工业化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原油价格的持续走高,让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异军突起,生物能源因其可持续增长性和符合环保耍求,而成为投资新热点。近年来,生物燃料的发展速度已超过石油生产。  相似文献   

9.
美国近年来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产业化发展,研究第二代生物燃料支持政策对农民种植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建立农民种植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种植选择的因素,并基于1997 -2010年美国相关市场数据和参数数据,分析了美国第二代生物燃料激励政策对农民种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的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即使美国政策的激励农民仍不会选择种植纤维素作物.但是,随着纤维素作物种植技术和纤维素乙醇提炼技术的进步,农民最终可以在粮食安全的框架内通过种植纤维素作物为纤维素乙醇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原料来源.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得出一些促进我国纤维素乙醇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生物燃油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意义1.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玉米和大豆是美国现阶段燃料酒精和生物柴油加工的主要原料。近年来,由于作物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出口市场的萎缩,美国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正在经历价格低潮,农场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燃料酒精和生物柴油的加工,正好解决了农产品低价伤农的难题。以燃料酒精加工为例,当前燃料酒精生产所用的玉米约占全美国玉米总产的7%左右。除饲料和出口外,加工燃料酒精是玉米的第三大用途,每年可转化玉米6亿蒲式耳以上,这样可使农场增收45亿美元,使每蒲式耳玉米的价格提高0.45美元。美国西北大学的…  相似文献   

11.
郭焱  利娜 《技术经济》2011,30(9):75-79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菜籽油制生物柴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性进行了评估,旨在说明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在用菜籽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排放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远低于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油菜籽制生物柴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燃料;就经济性而言,菜籽油制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较高,每吨约高出0#柴油3178.2元,生物柴油的商业化应用尚需等待原料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可能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将显著提高能源作物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稻谷和小麦等粮食安全有一些负面影响;燃料乙醇发展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农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多数地区的农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获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地区在种植能源作物上的比较优势。研究也指出,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非粮作物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上(即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并且应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不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可能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整体和各区域农业生产及净产值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乙醇发展将显著提高能源作物的农产品价格,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稻谷和小麦等粮食安全有一些负面影响;燃料乙醇发展对不同区域及不同农户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多数地区的农业部门都将从中受益,获益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各地区在种植能源作物上的比较优势。研究也指出,未来的重点应放在非粮作物以及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技术上(即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并且应该提高在这些方面的科研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乙醇、生物柴油,等等;前几年,替代燃料是汽车业的一个热点,但随着市场应用,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相继因供应紧张、价格无优势而逐步退出市场;因与民争粮,以粮为原料的乙醇被叫停,以甜高梁、木薯和其他生物纤维素为原料的乙醇生产还未形成产业化,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近期难以解决。逐渐地,人们将关注的目光从替代燃料转向了电动车,替代燃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属于替代燃料范畴的甲醇却在今年更多地被提及。  相似文献   

15.
20个世纪90年代欧洲就有几个国家考虑用生物燃料替代石油的问题。2001年以后欧盟开始严肃对待此问题,当时生物燃料仅占欧盟市场约0.3%的份额,只有5个国家有使用生物燃料的直接经验,而且由于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价格一直稳定在20~30美元/桶的之间波动。欧盟对利用生物燃料政策较为谨慎。其后,由于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和波动。促使欧盟加快了使用生物燃料的步伐,并在2003年颁布了鼓励在运输领域使用生物燃料和其他可再生燃料的法令(2003/30/EC)。  相似文献   

16.
《环境经济》2006,(11):71-71
回收成为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欧盟扶持生物燃料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0~2010年跨国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tobit模型研究了影响全球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的因素。研究发现,生物燃料对耕地资源的依赖很大;农作物单产和碳排放对生物燃料消费比重有正面影响,但均需通过人均国民收入的中介作用来实现;人均国民收入对生物燃料消费比重有正面影响,这种影响也包含了农作物单产和碳排放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环境经济》2007,(9):70-70
日本通过法律允许将二氧化碳封存海底;世界首座第二代生物柴油加工厂在芬兰投产;法国议会通过国家公园、海洋公园及地方自然公园法  相似文献   

19.
生物燃料因其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特征成为石油的替代品,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本文梳理了印度生物燃料政策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印度扶持生物燃料的政策经验并指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为我国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瑞典在过去三十年中持续地增加生物质能(bioenergy)应用,使生物质能达到国家能源总消费的约1/3。在这一过程中,生物质能的生产技术趋向成熟,生物燃料(biofuels)市场得到发展,大型装备和运输体系逐步改进,产业链初步形成。瑞典发展和应用生物质能的实践,对中国调整能源结构、实行节能减排、利用地区生物质资源,以及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生物质能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