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低收入国家的金融中介机构的农村办事处和农业贷款额一样,都经历了迅速的扩张。在一些国家,例如巴西和泰国,都已把贷款作为刺激农业发展的主要工具,在另外一些国家,例如印度和菲律宾,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建立已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政府强调农业贷款时,它们相对说来几乎忽视了动员自愿性金融储蓄。在许多国家,绝大部分以农业为对象而贷出的资金都是由政府、本部在城市的银行和外国捐赠机构提供的。政府通过实施信贷计划,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化生产投入、进行更多农场投资和让农民获得低息贷款来补偿因政府其他阻碍生产的政策而遭受的损失,以企图提高农业产出。国家政策也注意使用信用,通过规定小额贷款比大额贷款的较低的利息来帮助农村贫穷的人。与绝大部分为发展而作的努力一样,有些信贷计划成功,另外一些失败了。例如,某些信贷努力遭到了严重的贷款回收问题,许多国家也发现扩大短期信用比提供中长期农村贷款容易。在一些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下美国主要农业信贷机构正常运转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本次金融危机对美国农业信贷活动的影响有限,主要农业信贷机构仍在正常运转。本文对美国最主要的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商业银行及农业信贷系统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逆市而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未来我国农业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湖北沔阳县郭河银行、信用社按照农业生产计划,签订信贷合同,安排、发放农业贷款,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种植计划和统购、定购、派购任务的落实,促进社员健康致富,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农业信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试图利用信贷手段来增加农业产出和帮助贫困潦倒的农民,农业信贷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的农业信贷计划中存在很多问题。低利率农业信贷政策不仅分割了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使稀缺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分配;同时也削弱了农村金融组织的金融一体化,迫使这些金融组织高度依赖中央银行或外援机构来取得可贷资金。虽然低利率农业信贷政策的初衷是为生活贫困的农民提供通向富裕的希望之舟,可是结果适得其反,这种信贷政策反而加剧了农村收入的高度集中。本文从四个角度讨论发展中国家低利率农业信贷政策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我们认为,政策的改变可以减少农村金融市场对收入分配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有效地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实施农业信贷投入的政策倾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宏观操作。第一,实施农业信贷的重点性投入。农业信贷的重点性投入,指的就是按照国家农业倾斜政策的规定,有目的地支持农业内部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的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6.
总行关于加强农业信贷工作的决定对农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黄冈农行的实际就农业信贷的发展作初浅的探讨。一、当前农业信贷业务发展前景及优势1、国家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大举措为农业银行拓展农业信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01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出台了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以推广农业应用科学为基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以发展特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加工企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实施"城镇化战略"等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工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概况(一)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二)美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16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法律,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组成信贷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  相似文献   

8.
三、农业信贷银行的贷款业务法国农村的贷款业务,主要由国家农业信贷银行经营。为了使贷款在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农业信贷银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稳定的贷款管理制度。(一)贷款的投向和种类国家农业信贷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信贷合作社建立时期,贷款仅仅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于三月一日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下建立专管农村信贷工作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其总行机构已经在三月二十五日正式成立。这是国家在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成时期以后,对农业生产作进一步支持的重要措施,也是在我国金融体系上一个重要的分工。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家》2009,(12):157-158
美国:复合信用型农村金融制度 以1916年创设联邦土地银行为起点,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33年建立生产信贷协会,并在12个农业信贷区设立了12个合作社银行。为了发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助作用,政府农贷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33年成立商品信贷公司,其任务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经济补贴,借以控制生产,稳定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印度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农村合作银行、商业银行、地区农业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等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并且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金融计划来支持农业发展,印度的做法对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概况 (一)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是由美国联邦政府主导创建的,专门针对本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提供融资的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  相似文献   

13.
1998年全省各级农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人民银行和全国分行长会议精神,服从国家宏观调控,适时调整信贷计划管理方式,加强组织存款力度。努力盘活存量,优化信贷结构。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业基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发展中国家通过为农村提供小额来提高农业产量和化解贫困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行动国际(Action International)、机遇国际(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和乡村银行(TheGrameenBank)等机构的小额信贷成功模式在世界银行推动下被迅速推广,激起了越来越多国家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小额信贷在中国也受到重视,并在国家的鼓励下,由正规金融机构向广大农村和农户提供,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和促进“三农”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信贷制度是我国农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农业信贷制度的支撑。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典型国家农业信贷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和补偿却严重不足.农村金融为"三农"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财政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支持也应理所当然.国家财政应在确定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扩大补偿资金的来源后,采取减税、财政信贷贴息、政府信用担保和农业再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补偿农村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银行考察团从1980年9月23日至10月对法国、意大利的农业信贷进行了考察,重点了解这两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要及解决办法,在社会化大农业的条件下,农村信用机构如何设置和农村信贷资金如何管理,探讨在农业信贷方面的国际合作。一、法国、意大利农业的概况和问题法国、意大利的农业比较发达。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有关部门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扩大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数量,国家银行需要提供大量的信贷资金和现金。同时,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也要求积极地挖掘国民经济资金潛力、动员企业内部的资源,节约与合理地使用贷款,并组织城乡间散资金,支援国家建设。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提高计划工作水平,通过改进信贷,现金计划工作,加强对于  相似文献   

19.
农业融资难的主要症结在于担保难.如何在拓展农业信贷担保,打通农业信贷担保的“瓶颈”,是解决当前农村融资担保问题的重要前提,为此,提出建立新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构想:以县、市、省和国家四级机构组成,担保以县、市为基础,再担保以省为基础,建立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充分发挥担保效能,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农业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贷+保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信贷资金支持,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农村信贷主体信用意识不强、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农村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尽快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规避农村信贷的高风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信贷+保险”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服务产品,能有效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贷成本,合理规避农村信贷主体因遭遇自然灾害或发生意外人身伤害而无法还款所产生的风险,满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借款主体、保险公司三方共赢。本文对“信贷+保险”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