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判定大都市连绵区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度对准确界定都市连绵带的空间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合理地判断都市连绵带的圈层结构也能提供理论依据.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都市连绵带,由于缺乏空间规模判断的科学方法,学界和决策者在确定空间范围时都是基于经验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金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边缘城市之一,我们以此为例,通过计算空间关联度的方法确定边缘城市的空间归属.  相似文献   

2.
WTO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城市发展的态势和规律 ,阐述了大都市连绵区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和多层次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概念 ,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并对中国城市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都市带:中国城市化的方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 ,此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 .Gottman)提出的 ,称为Megolopolis,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 ,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 ,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 :( 1)城市人口规模大 ,可达 0 35~ 2 .5亿 ,人口密度至…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上海,肩负着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尽快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并要进一步建设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一城九镇”城市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大都市整体区域空间格局的重塑、城市功能的转换、郊区的城市化和经济规模外延扩张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都市区的发展如何,又直接关系到城市群或者城市连绵带在参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市区的规划建设既是中心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中出现新的趋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以前相比,现有研究对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这两种新兴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比较重视,郊区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在理论体系建设、中外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和多学科融合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城市对于大都市区、都市带、城镇群等相关概念混淆不明、都市区外围大量"灰色空间"缺乏空间管制、交通和经济产业联系匮乏、运作效率不高等现状问题,以《重庆大都市区空间范围划定研究》为例,通过开展相关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重点借鉴了巴黎、东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大都市区的空间圈层关系,结合重庆市的发展实际,采用区域联系强度(关联度)综合数据叠加分析法,通过识别重庆主城与周边区县在用地空间拓展、功能关联度、交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等方面形成的一体化发展态势,为重庆市划定大都市区的范围和空间层级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编制大都市区规划和相关的城镇群规划,提供一定的实例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何骏 《上海企业》2007,(8):37-39
城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城市对群落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引领作用。城市群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与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香港、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圈。初步统计,2003年上半年,上述三大经济圈的GDP、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9.27%、68.47%和72.3%(未含香港、澳门),真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势地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一、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条件及其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空间快速连绵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地域整体特征.论文指出都市区化的经济机制是因为劳动分工和空间集聚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这一经济机制对中国的城市化空间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弱化城市规模控制,通过空间组织结构的持续调整推进都市区化发展,应成为城市化空间政策的调整取向.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当今世界已迈进了以经济竞争为轴心的全球化时代 ,全球形成了一个由资本、金融、信息、技术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国家、区域和城市是这个网络上大小不等的结点 ,发达的大都市连绵区聚集了世界的先进技术、综合机构及科研力量 ,是全球化网络的支撑体系。处于这样一个网络中 ,国家、城市或主动或被动地日益走向开放化 ,与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 ,而资本、技术、资源则以这种相互联系为载体 ,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区域的概念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被无限地延伸 ,在城市间全球化的既合作…  相似文献   

13.
开发区作为一种引导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区”,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大量政策支持下陆续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并在制度空间层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板块现象”。开发区模式不仅形成了鲜明的“板块经济”特征,而且深刻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导致了大都市区城市空间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和板块间的同质化竞争。通过解剖西安案例,认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重视大都市区内开发区群的整合和统筹,特别是要以群体的视角强化各个板块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并理顺开发区—行政区在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的权责,以期能对新时代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承志 《城市问题》2011,(6):85-89,96
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特征和主导趋势之一。美国是当代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高级阶段可能出现的某些普遍性问题和治理趋势。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治理模式选择、公共服务提供和基层社区治理等方面。基于上述因素而形成的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的特征,是由美国政体因素、地方自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利益集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集聚区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城市集聚区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城市人口分布Kernel密度对中国城市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城市集聚区自1949年的京津、辽中和长三角3个城市集聚区开始发育,到2003年其空间格局已形成"长三角-山东半岛-苏鲁皖边界"、"京津冀-中原-晋中"和珠三角等三大城市连绵区、11个城市集聚区和9个城市集聚发育区.从中国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演变过程可以推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发育新的城市集聚区的可能性和数量都较为有限,城市密集区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为:原有处于发育阶段的城市集聚区的进一步形成;原有城市密集区之间通过空间拓展出现空间衔接,并形成地域范围更大的城市连绵带.  相似文献   

16.
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国际化城市,更集中于其中心区域。文章首先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明确定义和内涵分析;然后从服务经济、集聚经济和当代信息技术三个视角构建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机理;最后,以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为例,介绍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并应用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该集聚区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美国大都市区创新空间的模式与特点,并探讨创新空间转型对大都市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创新区从传统"硅谷模式"向具备城市特质的"创新城区"模式发展的趋势,并阐述了创新城区模式的三类表现形式。进而从人力资源集聚、产业转型、城市改造等方面分析了创新空间对于大都市区发展的功能性作用,并提出对中国城市创新空间塑造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霍露萍  张强 《企业经济》2020,(1):99-107
随着"疏散化"趋势的到来,我国大都市地区所呈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逐渐明显。以我国128个大都市区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散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莫兰指数表明,2000年至2017年我国大都市区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集聚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角度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具有显著的扩散趋势,但是原因不同;中部大都市区的集聚程度具有下降的趋势;而西部大都市区具有显著集聚上升的趋势。空间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均对大都市区的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向关系,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大都市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最后,从顺应大都市区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合理分布人口规模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与城市规模、城市首位度和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相应的经济规模、经济首位度和经济规模基尼系数指标,运用2007-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各指标值,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规模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两大结论:第一,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但城市群内出现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快于城市规模发展的高效率城市,也有若干经济规模发展慢于城市规模发展的低效率城市,高、低效率城市正在改变城市群原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结构.第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人口与经济规模高度集中,尤其是最大城市上海市人口集中度严重.据此,笔者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城镇化的建议: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上海都市圈.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从当年传统老化的工商业城市.脱胎换骨为辐射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一曲“发展是硬道理”的主旋律.始终在这座前进中的大都市奏响。可2008年猛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经济降温.并迅速波及到中国经济开放前沿的上海.致使GDP增速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