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芹  王旭  邓平  向森林 《金融会计》2005,(11):62-63,56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省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在理顺财权与事权关系,调动县级财政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财政体制创新给滞后的国库制度体系带来强烈冲击,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
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确立,“地改市”的实行,市管县代之省管县成为地方财政分配的又一模式。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省级宏观调控能力,强县扩权,发展县域经济出发,在历经市管县之后,又重新回归省管县体制,省管县再次成为财政改革的焦点。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县(市)财权与事权不对称,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政府债务沉重,县域经济发展难等现实问题,2004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项重大决策,在全省包括赤壁市在内的52个县(市)推行“省管县(市)?的财政管理体制。新体制运行两年多来情况如何,从赤壁市的财政收支变化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县级财政与农村信用社发展之间的互动特征.深入挖掘了目前“市管县”财政体制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不同层面,分析了“省管县”财政体制下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为提高县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推行“省管县”对县级财政经济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以及“地改市”的实行。各地纷纷推行“省管市、市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唯浙江省把“省管县”体制延续下来。并不断总结和创新,形成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浙江的做法和经验,引起了各级领导和财政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金人庆部长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省级财政对财政困难县要积极探索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对其他县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逐步开展这一试点。”本文拟对江苏省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问题,作些分析,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荫榆 《时代金融》2009,(8X):72-73
省管县财政体制既不等于"县财省管",也不是单纯的"强县扩权"。省管县改革是城乡及市县之间财政利益的重新整合过程。省管县财政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配套改革,本文就目前省管县财政体制存在问题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主题无论是在分配型财政体制下.还是在公共财政体制下都是永恒的。财政部长金人庆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三财(生财、聚财、理财)之道.生财为本。”再次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职能摆在突出的位置。县(市)级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处于承上启下、直接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联的前沿。因此,县(市)级财政部门在确保人员工资发放、重点支出需要、社会稳定的同时,必须积极落实财政政策,大力支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调动县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从2006年7月1日起,吉林省实行省管县财政模式。省管县加强了县级财政建设,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充了收入总量,增加了对农业、教育、科技、卫生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意见》(财预[2010]443号),部署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省直管县’改革”。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激发县(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吉林省在2005年7月1日,就将原来实行的省管市、市管县(市)财政体制改为省管市,同时管县(市)的财政体制(简称“省管县财政体制”)。现在这一体制实行了7年,体制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效果如何?是否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近几年来湖北、湖南、辽宁、吉林、江西、安徽等一些省纷纷试行由市管县改为省直管县。不少学者认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但是相当多的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适合于经济发达的省份。因为,只有财力雄厚才能真正发挥省直管县的作用。那么在经济欠发达、省级财政比较薄弱的中部地区,能不能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会不会收到比较好的实效?近几年湖北省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财政体制的改革,使原有的县域财政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收支矛盾突出、债务包袱沉重、财政运行困难已成为县域财政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由此形成了县域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3.
省管县财政体制是超越“下管一级”传统行政规则,在省级政府与县级政府之间建立直接财政关系的财政体制。它是针对现行“省管市、市管县”的弊端而对地方财政体制作出的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期,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地管县”体制(在当时地区行署是作为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地市合并,市管县体制才真正确立起来,成为地方财政体制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自2005年1月1日起,我省财政将在资金划拨方式上实行“省管县”,即省财政将财政拨款越过(地)市财政直接拨付到全省各县(市)。“省管县”是地方财政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分配模式主要是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实行的“省管县”、“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15.
一、“县域财政”研究视角 本文采用“县域财政”分析视角,意在突破以往“县乡财政”研究范式中侧重分析县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思路,赋予县域财政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国家级贫困县永寿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情况的调查显示:(1)财政体制改革后县财政紧张局面得到缓解,主要得益于省级调拨收入大幅增长;(2)县级财政支出呈扩张趋势,对全县民生经济发展发挥了直接作用;(3)财政功能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4)财政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互补发展能力增强。本文还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财政研究资料》2005,(28):18-26
县域经济是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民经济最基础的单元。从总体上看,我国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准确地说还是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本质上讲,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推进工业化过程.就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本文试就沙洋县县域经济发展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内在联系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实施“县域突破”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民经济最基础的财政单元。实施“县域突破”,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若干体制、政策性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尤瑞章  徐蓬  王庆 《浙江金融》2012,(6):27-30,33
一、浙江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措施和经验(一)坚持并深化"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省管县"的财政管理模式,到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各地"省管县"财政管理模式逐渐被"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取代。而浙江却没有采取"省市县"三级模式,独把"省管县"模式延续了下来,成为全国惟一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财政省管县的省份。经过多年实践,浙江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全省财政经济"蛋糕"也不断扩大,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相似文献   

20.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宏观背景及理论分析 县域经济的发展,既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基础条件的制约,也受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1982年,为了密切城乡关系,巩固工农联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的通知》,目的旨在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很多“市”并不符合当时中央所指的“中心城市”条件,许多市仍是农业主导,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市对县在行使职能时,更多的是行政辐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