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得益于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居民旅游提供的优势条件。但是,农村居民旅游呈现出与城镇居民旅游不同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也更为广泛。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推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以来,由于宏观经济调整滞后和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相对集中,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难以出清的局面。产品积压,企业生产能力放空,失业人数增加,国民收入增幅降低,投资信心不足等等。这种状况在1998年表现的尤为突出。如何刺激消费,带动投资,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也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于是,许多人又想到了农村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总人口近9亿的农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然而,在农民消费面前,横亘着许多障… 相似文献
3.
城郊农村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的影响因素耦合动力模型,选取居民个人属性与景区经营管理水平两个变量,假设两个变量对居民对旅游的感知影响显著,以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古街为例,采用实地问卷和访谈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的感知受自身的性别、居住年限、受教育水平、收入来源的影响不显著,但受居民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而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的感知具有显著作用,并且与对旅游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和整体的感知四个方面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景区经营管理水平对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具有决定性意义,即较低的经营管理水平会负向强化居民对旅游整体的感知。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要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开拓农村市场。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必由之路。文章对制约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扩大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刘伟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2)
旅游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带动性强的明显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是一个潜力巨大市场.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特征,进而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因素,最后从政府和旅游企业两个方面提出激励农村居民旅游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消费总支出的地区性差异研究——以安徽省农村消费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安徽省17个市的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建立Panel-Data模型,分析地区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分析各个地区差异之后,还将全省按两条大河分为三大区域,并比较了这三大区域之间的消费差异。结果表明,各个地区的农民在消费总支出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长江以南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增收和政府农业政策对农村消费都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只是作用方向不同;产业升级与生产性消费和大部分的生活消费支出之间的关联系数都较大;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进而增强农民良性的消费意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强度和财政医疗支出强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并不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本文利用持久收入模型对河北省2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农民收入是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并对非收入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河北省农村消费与收入的现状,提出了增加农村消费需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养生保健市场现状和特点为基础、以传统养生文化、养生知识为指导,指出森林养生旅游是一种以修养身心,保养生命为目标的新型旅游,它以森林环境为背景,以传统养生文化为基础,以打造"森林——自然养生馆"为核心,以各种形式的养生保健活动为主题,以各种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养生保健旅游活动。鉴于此,运用了旅游市场营销学、经济学、统计学、生态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和知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其他类别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先例和森林养生旅游的特殊性和客观实际条件,提出相应的假设,并选取了个人层面的因素来分析影响人们对森林养生旅游的态度和消费意向。 相似文献
10.
一、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因素分析自199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相对过剩,部分农产品出现卖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对工业品消费不旺。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到底什么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呢?笔者归纳了以下几点:(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过重,可支配购买力不足。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为46%,较1996年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0元,增长了43%,增速又比上一年下降0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艳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315-320
[目的]通过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关联度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一、三产业融合,对加快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构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评价2010—2016年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状况,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系统内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和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结果](1)2010—2016年,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振兴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167提高到2016年0855,乡村旅游评价分值由2010年的0026提高到2016年的0994。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两系统由较强的耦合作用发展成为很强的耦合作用。(2)对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进行主要因素分析,发现乡村旅游总人次和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与乡村振兴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34和0821,属于较高关联; 自来水受益村数和城镇化率与乡村旅游子系统的关联度较高,分别为0877和0866,属于高关联。[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很强,但目前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需继续探索实现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获取营养的来源之一,国家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不仅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是衡量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吉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与结构也得到相应改善。但与城镇居民、与其他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食物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仍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阶段性目标相比,差距更大。而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在食物供应链中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在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中既包括了自给自足的部分,又包括市场上购买的一部分。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也有其特殊性。文章从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因素等视角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购买食物占食物消费比重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有显著的影响,该文据此提出拓展从事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空间、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及加强吉林省农村市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梁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2):301-306
[目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2010—2016年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1)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评价值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新农村建设的评价值由0169增加到0751,增长了345倍,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值由0033 7增加到10,增长了2897倍,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由低度耦合(2010年)向中等耦合过渡(2012—2016年),两系统之间的关联度较高。(3)2010—2016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递增,耦合协调度由0207提高到了0650,由低度协调耦合逐步演变为高度协调耦合。[结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效应和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持续发展仍然是今后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江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方法与结果]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2006~2012)农村居民数据处理,首先采用对比分析法,从收入、支出和消费结构3个方面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苏北农村发展相对落后,消费结构有待升级。然后,结合苏北农村居民2008~2012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消费支出比率核算,得出食品的支出比率基本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文教娱乐、家庭设备支出比例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表明近年来苏北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有了很大的提升。最后,采用ELES模型,对苏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文教娱乐、食品、居住以及交通通讯是苏北农村居民主要消费重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表明,文教娱乐、家庭设备以及医疗保健为奢侈品,其他为生活必需品。[结论]为促进苏北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促进苏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并做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崔勇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171-176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乔玲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2):196-199
[目的]针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规划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结果]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可以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6个区: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云南省乡村旅游实行分区规划,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域保持一致,也分为6个区域。[结论]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特点突出,全省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提高区域经济收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梳理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类型,精准定位和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推动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分析模型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分异性,并借助地理联系率探析其与经济、景点、历史名村等多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1)山西省乡村旅游地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形成了明显的“一核两带”的集聚态势。一核即以阳泉市为中心的核心集聚区,两带即沿太原—晋中—吕梁的晋中集聚带,以及沿长治—晋城—临汾的晋东南集聚带。结合山西省乡村旅游地特点将其分为自然景观类、风俗文化类、特色农业类3类,数量分别为72个,69个和133个。(2)区域层面上,临汾市市自然景观类居多,晋城市以民俗文化类为主,太原市以特色农业类最多,晋中市、阳泉市2市种类分布较均匀,表现为多元化发展趋势。3类乡村旅游地均呈现一定的集聚分布态势和区域分异性,其中,自然景观类区域分布相对较均匀,且呈现多点的高核密度集聚态势;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于晋中和晋西南地区;特色农业类主要分布于经济、交通、人口等条件均较优越的中部地区。[结... 相似文献
18.
张琼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250-256
[目的]基于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从两者的耦合发展角度对其耦合性进行研究,旨在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协调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以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体现的价值与精准扶贫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生活环境改善上的成果组成耦合系统,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度在03~07之间,处于中等耦合阶段,其中2010—2011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2—2014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 2015—2016年为高度耦合协调水平,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使其与精准扶贫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全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旅游扶贫最佳效果,达到高度耦合阶段的关键; 河南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发展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但两者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应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开发等影响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面探究乡村旅游体验,厘清其重点改进与优势巩固之处是提升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方法]在对安徽乡村旅游体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IPA分析方法识别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并借助最优尺度分析方法探究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的市场特征。[结果](1)自然风光与社会治安属于优势巩固项目,而卫生条件、基础设施、交通便捷程度以及服务人员态度属于重点改进项目;(2)优势巩固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对优势巩固项目表示非常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以学生、教师、退休人员为主,文化水平在本科及以上,收入主要在1999元及以下和5000元以上,其居住地为城区,出游时间为春季且乡村旅游的停留时间为2~3d。对重点改进项目表示非常不满意的人群主要年龄为18~35岁,职业主要为学生、教师、退休人员,文化水平较高为本科及本科以上,其居住地主要为城区,出游季节主要为春季及秋季,停留时间较短为1d。[结论]乡村旅游体验的优势巩固项目与重点改进项目具有明显的市场特征,可从保持乡村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营销推广。 相似文献
20.
马小琴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9):257-262
[目的]通过对山西省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对其耦合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山西省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在0. 3~0. 7,处于中等耦合阶段,两者的发展水平进步较快;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2年为低度耦合协调水平,2013-2015年为中度耦合协调水平,在2016年达到高度耦合协调水平。[结论](1)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价值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D在2016年均处于近7年最高点,但耦合度增长迟缓,今后应注重两者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乡村资源价值,以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全面协同发展;(2)山西省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度增长态势明显,耦合效应明显,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山西省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地意义;(3)山西省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可分为起始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耦合度从2012年起长期处于稳定的中度耦合状态,但耦合协调度增长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