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理论家眼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讨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似乎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这种静态的、短视的学术态度模糊了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意义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和分配形式中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经济"特征,这种体现与和谐社会利益兼容的"共同富裕"经济趋势和价值目标,从而认为必须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试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今年5月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这是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和谐文化建设问题。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基础。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在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和认真把握好以下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要求之一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人际和谐。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社会难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劳动关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内在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因此人类必须要大力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甚为重要,和谐消费环境必然是和谐社会有机构成。和谐的消费环境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是和谐的市场经济,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和谐的消费环境必须有较为健全的消费法制来保障,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和预防,社会公平正义在消费领域才能得到较好体现;消费市场和人们的消费生活才能"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7.
宋一 《铜陵学院学报》2007,6(2):43-44,84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成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灵魂,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创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动力。从根本看,这三个方面具有整体性与统一性。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遵照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精神、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以文化整合为基础,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原则,也为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一、坚持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按照这一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先进的企业和谐文化作支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其和谐理论的思想主旨是着力建设一个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毛泽东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同时,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为县域社会的和谐建设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发展县域民主,改革传统落后的政治文化体制,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萍华 《技术经济》2007,26(3):71-75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将大量滞留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转移,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许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公平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珺 《经济与管理》2007,21(9):88-92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资源枯竭型城市应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目前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和经济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微观主体培育和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是我国政府施政的价值目标,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信用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政府信用也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和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应从树立善治的理念,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增强政府信用意识;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动政府自觉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的信用行为三方面切实提升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冬 《经济经纬》2005,(6):147-149
政府运用道德系统规范经济秩序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以政府诚信为中心的社会道德规范,是解决政府经济职能的公共性与其执业人员的私利性矛盾的有效途径。只有构建以政府诚信为中心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正确实施政府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社会,可以通过建立与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具有激励、约束和配置三大功能,因此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效的产权制度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构建产权制度的重点是要解决国有企业产权、农村土地产权和知识产权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深化改革,消除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体制性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四主型"的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类产权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制度、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坚实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8.
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油气开采企业在勘探开发作业中形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传统污染治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出发,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提出了一种以油气开采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环境污染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对学科的认知包括认识学科内涵、学科性质与任务、学科发展进路等核心问题,关系到如何构建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深化学科认知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要坚持几个重大原则,包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要以生产关系分析为核心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经济和谐发展。针对制约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应以人为本,对政府职责合理定位,明确财政的支出责任,建立全新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加大支农支出,优化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