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交往和异化理论来探讨我国当前社会转期主体交往异化的表现和扬弃异化条件,并对实现全面、自由、平等的主体交往进行了展望。这对于解决当今社会主体交往中存在的负面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虚拟社区及虚拟社区交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社区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虚拟生活共同体。虚拟社区交往与现实交往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而容易引发其成员的偏差行为,必须从建构以道德控制为主体的控制体系、防止网络空间的符号异化、制定和完善虚拟社区的规范等方面加强对虚拟社区交往的规范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网络工具理性膨胀导致技术异化,信息碎片化、单子化易致意义匮乏,符号意义体系异化、货币崇拜易致网络生活物化之困,网络虚拟交往易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盛行,"去中心化"易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道德理性丧失,道德人格异化,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归因为技术管控不足,信息监管失灵、法律缺失、市场机制弱效,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缺位,网络主体自身问题等。因此,应健全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变革教育方法,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教育,强化"慎独"自律。促进网络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政府、市场(互联网服务商等)、社会(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网民等多主体协同治理。培育新型网络公民文化,促进公民理性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大学生的交往、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发展的背后却在使大学生的交往、学习发生异化,使原本服务于大学生的网络成为束缚大学生成长的力量。网络技术的符号化、虚拟化的特点蒙蔽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探析网络异化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极其解决理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翻译中的异化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异化翻译传递了异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是文化的借鉴与学习,这意味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同时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交往更加频繁和密切。本文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异化手段进行了探讨,并详细论述了翻译过程中异化手段的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阐述了企业财务管理异化的几种形式,认为企业财务异化是产权主体分化的结果,产权主体分化的实质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财产权的分割。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产权主体分化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师生交往经历了主体性范式与主体间性范式,但这里的主体因为其认识论和知识论特征而遭到了后现代的解构,从而使交往主体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师生交往的他者转向为主体的重生带来了契机。新的主体通过对认识主体的超越而成就了自身伦理主体的地位,从而使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演变为自我向他者靠近、为他者负责的伦理关系,也使师生交往过程成为充满责任与正义的道德的过程。这一新生的主体既是责任的主体,亦是正义的主体;既是被动的主体,也是主动的主体,最终促成了伦理型教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陈卓珂 《全国商情》2013,(10):89-90
本文涉及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当前最具时尚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网络交往行为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网络交往能够为交往主体提供相对公平和自由的表达环境和交流环境,赋予了交往规则展开的潜能;网络交往本身的多元性、匿名性、无中心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交往具备了成为理想交往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但同时,现阶段网络交往由于一些现实的障碍和束缚还不够自由,借助对哈贝马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一些治理办法和举措,以期网络交往更加规范和理性。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中,国家通过多重发包的数字生产机制解决扶贫对象锚定困难以及扶贫效果难以监测等难题,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技术治理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重视数据生产而造成数字的悬浮、规避责任而形成应付检查的痕迹管理、强调政府自主性而忽视了社会自主性。本文从“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微观主体”三重逻辑出发搭建分析框架,以阐释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制度约束、组织推进和主体运作三者耦合造成了精准扶贫过程中技术治理异化的困境。技术治理异化现象侵蚀了基层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及公信力,应从维护基层政府治理公共性和公信力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发展时代的核心是主体的发展能力。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时代,无论个人、团体、企业还是政府,发展能力都是其发展的核心因素。发展能力的内涵包括主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习能力是基础,创新能力是核心,交往能力是前提。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从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转型入手,强化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和优化交往能力,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界很少把读者主体作为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维来研究,但在翻译中对读者主体的研究十分重要。在德国当代哲学大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关注作者、译者、读者等各主体间跨语言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交往。作为社会交往行为主体,读者必然受到社会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的主体.当前,高校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导致人格异化的问题日渐凸出,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网络人格异化给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高校工作者应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网络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工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高校上网学生的人格异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马克思本人根据历史事实进行长期理论思考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汲取了前代哲人相关思想中的积极合理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与交换理论启发了马克思应该从总体上关注交往主体个人的切身利益.撇开法国18世纪功利主义交往观的狭隘方面,马克思从中获取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底蕴.德国理性主义主体性交往思想的思维方式和提出的实践、劳动等概念对马克思创建交往理论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根本途径,它反映了人们的观点和思维的形成。英语和汉语在地理、文化意象及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所差异,这些都给口译带来困难。处理文化不同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和功能对等原则,可采用异化、归化、译意思、加注、音译等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注重交往参与者的主体间性,主张回到生活世界、重建交往理性。当前,随着全球性话语的日益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衰减、解释力不足、吸引力下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价值引领、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借鉴交往行动理论,进一步强化话语导向与思想认同的一元性、话语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平等性、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时代性,构建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理论下的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存在着教师"唯我性"独白的瑕疵,忽视了他人主体性的存在,将一切均视为工具理性的"他者"。文学作品赏析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要考虑到赏析活动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间性哲学里的视界融合和交往理性为文学作品赏析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它强调的是赏析活动中各个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呼唤着除教师主体以外的学生主体、作者主体这两个缺席"他我"主体的回归,实现了教师与作者的跨时空对话和教师与学生的跨障碍交往,从而使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更加趋于科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或主体间性关系的处理都存在着困境,即教育中存在着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缺失。教育实践中片面地强调双主体中某单个主体性的实现,割裂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多层主体间性关系的发挥,忽视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石——交往实践,离开了交往实践,空谈主体性的实现就像建房子没打地基一样不稳固。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主体性教学交往和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超越,它一改以往的交往范式的知识论特征,而将交往的伦理性置于首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教学交往范式的结构性转型。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以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为依据,对他者负责的交往,这里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道德承诺。自我在责任的承诺中、并在责任的践行中表达着对他者的尊重、实现着自我的超越,并构建出异于分配范式的教学正义。  相似文献   

19.
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的交往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对旅游的相关利益群体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游客的人格结构着手,分析了游客与东道地区居民的不同交往方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不同的交往方式对东道地区及居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主体间性下的课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一个新兴的哲学命题,强调平等主体间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本文试图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相互激励、合作互动、自主评价四种交往关系进行论述,为课堂文化的重建提出自己的见解,也为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