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提高拒腐防变的效果是人们关注的大问题。本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对如何使一些干部“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一体化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完善其根本落脚点就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如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建设“八大屏障”以构筑“三道防线”。一、在权力主体主观上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腐败的主体是拥有公共权力和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要使公职人员拒斥腐败,必须在公职人员的主观上筑起一道思想防线。人的主观思想不…  相似文献   

3.
论预防权力腐败的主要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腐倡廉的核心问题就是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腐败。对权力运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非常重要,但至今仍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重大难题。当前预防权力腐败的主要难题,一是难以实现权力运行主体同权力所有主体的良性互动;二是难以合理规范可操作的各种“自由裁量权”的幅度;三是难以有效预防权力“辐射性”腐败;四是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期权腐败”;五是难以阻止和杜绝“亚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通过对“c—d模型”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不但腐败出现群体性、隐蔽性、标的越来越大等特点,同时反腐败的时滞也越来越长,而且腐败的边际成本有浙小的趋势,这导致腐败程度有无限扩张的自我膨胀趋势。因此,反腐败既要从“公权方”的角度入手,又要从“市场方”的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会议上深刻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腐败问题上没有天然免疫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落后思想同样会腐蚀一些党员干部,如果思想防线不牢,意志不坚定,就很容易受到腐败病毒的感染,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人生仕途路漫漫,腐朽“病毒”侵蚀在意识防范一刹间。我们各级党组织都要重视对党员干部反复倡廉教育,特别是要把握党员干部其成长中的几大关键时期,按需施教,因时施教,重在“保健”预防,警钟长鸣。一是慎用手中权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警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考验,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希望,用好的官风官品,带领和感召人民群众共奔和谐小康社会,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否则有权不为民造福,以权谋私必然落得身败名裂。改革开放后企业实行公司制,赋予了领导者更多的权力,为官者要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执政,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警意识,扼制非份的官欲、过逾的权欲、财欲、淫邪的色欲,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德倡廉,以俸养廉,以监督保廉、以法护廉等一系列途径和措施的实施,为防范权力腐败筑起一道思想道德防线,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建立一套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使为官者、掌权者“不想腐败”、“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进而达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权力是人类社会判断是非、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所必须的力量,善用它可以兴国兴邦,滥用它则会导致权力腐败。因此,探寻出一条如何防止公共权力腐败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模式无疑是当前条件下最有说服力与影响力的一种有效路径,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社会商品要求量的不断扩大,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各单位无论是批量采购,还是零星采购,基本上都实行招标采购。实行招标采购,这是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但若没有强有力的有效监督,同样容易出现以往非招标采购时常发生的腐败行为,如领导干预招标,“明招暗定”、“贿赂评委”、“阴阳合同”、收受回扣等,因而在招标采购中如何加强有效监督,仍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经典博彝模型对腐败与监督博彝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激励悖论”,在“激励悖论”的指导下。笔者对如何加强反腐监督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蔓延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同的人性假设对腐败的根源有不同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得出了道德防腐的结论;现代经济学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得出了制度防腐与法制反腐的主张。在反腐问题上,长期以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腐败是“次优选择”,主张有限反腐;有人试图“利用”腐败,任其“腐败出一套新制度来”,因而不主张反腐;多数人是主张坚决反腐的。通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扰乱了市场的纠错功能,阻碍了改革进程,力主反腐。  相似文献   

11.
惩治腐败,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惩治腐败,人们的看法趋同:“严惩不贷。”但怎样根治腐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兰荣禄 《企业家天地》2010,(10):179-180
在对腐败行为的治理实践中,如何准确估价腐败行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测评腐败行为,旨在确立一套评价腐败行为的科学体系,力求使测评腐败程度科学化、数量化、精确化,为控制腐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天勇 《全国商情》2013,(10):88-89
廉政教育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声誉,以往廉政教育缺乏层次性,目标性不强,导致廉政教育拒腐防变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到位。作为窗口单位的油品销售企业,建立针对基层一线员工、重点岗位人员、领导干部的三级廉政教育体系能够保证廉政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实从源头上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种社会疾病。本对腐败进行病理分析,认为:腐败是体制转型的畸形儿,是钱与钱婚配的怪胎,是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失控和权力滥用,民众的容忍、无奈和集体的沉默放纵了腐败。以病理分析为基础,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结构性反腐进行思考。宏观层面反腐分析了“三个代表”,海关工作新方针和反腐败的价值关系和逻辑关系,中观层面反腐强调应把握好“ 四个结合”,即思想性反腐和制度性反腐的结合、“德治”和“法治”的结合、查获腐败和惩治腐败的结合、严惩腐败和防止腐败的结合。微观性层面反腐主要是从具体制度的构建对反腐败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指出,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本人通过深入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和联系本企业的实际,认为要做到拒腐防变首先得从源头抓起。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毒瘤。它的存在严重侵蚀我国的政体,使我们执政党的形象严重受损。因此,我党在立国之初就打响了拒腐防变第一枪。杀了张子善、刘青山两个腐败分子。这一杀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全国三十五年内无大的腐败分子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几次反腐高潮,从杀王建业开始到现在,从一般的官员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从几十万人民币金额到几亿美金。官是越杀越大,腐败金额越反越多。现在为什么杀一敬不了百?  相似文献   

17.
“吏治”是一个古老而又严肃的话题,封建社会的“吏治”是天子驾驭群臣。安抚皇家“江山社稷”以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后世史学家评判历代“明君”和“贤臣”治理绩效的重要方面。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吏治”腐败问题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信力面临严重挑战和威胁,如何走出“吏治”困境,突破“吏治”瓶颈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吏治”腐败实际上是公共行政伦理失范而产生的公共权力私用的异化行为。从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角度分析探讨,对认识和应对中国“吏治”的困境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腐败成因的文化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在文化层面上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蔓延,既源于腐败思想的长期存在,又源于对腐败思想给予宽容、默认、辩护的思想腐败。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了思想上的腐败是最深层的腐败,提出了“文化反腐”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领导干部职务权力的制约,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增强执政效力和预防腐败的客观要求。制约领导干部职务权力,必须坚持为民用权、依法用权、以职用权和谨慎用权四大原则。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职务权力的标准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的述职述廉制度,大力执行领导干部的交流制度、建立拒腐防变的事前预防制度等,是加强领导干部职务权力制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呈现蔓延趋势的集体腐败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分利联盟”的存在导致集体腐败的发生。通过经济学的成本一效益分析,得出通过加大集体腐败的惩罚成本、道德成本和实施成本的有效途径来最大限度地遏制集体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