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老汉一辈子含辛茹苦供养了四个儿子上大学,没想到,在大城市找到了铁饭碗的儿子,却一个个都又回到村里来谋生,把个老汉气得七窍生烟。李老汉叫李好元,家住山东平度市一个叫大后寨村的偏僻山村里。十几年前的中国北方农村,对很多人家来说,能吃饱饭就算是不错的了,可李老汉家更难,因为李老汉有五个儿子,而且都在上学。老汉对儿子们说:“你们只管读好书,旁的什么也不用管”。学校就在邻村或是镇上,孩子们住校,一星期回家两次。母亲给准备好三天吃的地瓜和咸菜疙瘩,早晨起来,儿子就提着篓上学校了。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就把地瓜…  相似文献   

2.
家在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早些年,老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1、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分家后,两个儿子又分别生养了儿女。为了赡养老人、照料孩子,2003年,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小两口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父亲照料好孙子;二儿子赡养母亲,母亲照料好孙女。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协议”履行后,儿子、儿媳下地料理农活,两位老人分别在家干家务、看孩子,有时老两口见上一面,匆匆忙忙拉呱几句就离开。2004年年底,谭老汉的老伴因病去世,丧事由儿子操办。妻子的离世,…  相似文献   

3.
五年前,提起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裴岭村,信访、司法部门的领导便头皮发麻。这个村,信访案件天天有,告状告到国务院。镇信访办、司法所的同志三天两头往村里跑。五年后,裴岭村连续两年被省市授予“民调先进村”的称号。这个村的变化缘何这样大?1996年8月,34岁的安荣泽被村民们选举为裴岭村村委会主任、民调委员会主任。安荣泽上任的第二天,一件赡养老人的纠纷案件便闹到村委大院。70多岁的老人赵大贵有2个儿子,4个女儿,人们都说他是儿多女多富贵多。哪知,6个儿女都不赡养他。无奈,赵老汉一纸诉状把6个儿女告到了法院…  相似文献   

4.
称爹     
社区里有住姓魏的老汉,四十岁上老婆去世.含辛茹苦把三个儿子拉扯成人.又都给他们娶妻成家。如今三个儿子个个能干,小日子过得十分舒坦。老爹今年七十整,行动不便,养老的事摆在了兄弟仨儿的眼前。三个儿子都明白,娘死得早,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哥仨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应该好好孝敬老爹,可是弟兄仨儿还都怕吃了亏。  相似文献   

5.
陈淀国 《乡镇论坛》2014,(30):24-24
不久前,某法院刚刚审结了一起特殊的案子。原告是一位70多岁疾病缠身的农村老汉。法庭上,坐在他对面的三个小伙儿,恰恰是老人的亲生儿子。老人中年丧妻,几十年辛苦操劳,把儿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还为他们娶妻成家,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连仅有的几间瓦房,也毫无保留地让给了儿孙们,自己却借住在乡亲废弃的破屋中,几件简单破旧的旧家具,肮脏油腻的灶台,被油烟熏黑了的墙壁、顶棚,就是家里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贺喜过节树新风旅游观光电视点播家庭录像七旬老人一日畅游王老汉有四个儿子,临到72岁大寿,大儿子提前向三个弟弟发出通知,今年庆寿,不再凑在一起吃喝,省下的钱租一辆面包车,全家人陪二老到周围城市和风景区旅游一天,并告知亲戚、邻居不要为此花费。到了庆寿这一...  相似文献   

7.
照理说,年届八旬且儿孙满堂的农村老人,应是安庆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可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马路桥村八十四岁的王在中老人,膝下七个儿子,带给他的却不是信然自乐的生活,倒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公公媳妇之间的六场官司,弄得他心力交瘁。这事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早在二十多年前,王在中老汉把自己唯一的家业,一栋三弄六间的木质房屋分配给四子王华盛、六子王华延和七子王华清。随着岁月的轮转,房子已十分陈旧。居住正中的七子王华清想拆旧房重修新居,但因地基太窄,要父亲出面,说服四哥王华盛把…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3日,位于吕梁山区的山西省吉县偏僻小山村大田窝出了一桩新鲜事:村民王安新冲破世俗偏见,亲自当红娘,给鳏居的老父王仁发找下如意伴侣。娶亲的这一天,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看热闹,把王家围了个严严实实,大家都想瞧瞧新娘的模样。鞭炮声中,王老汉满面春风偕新娘走进新房。年轻媳妇们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翻看王安新媳妇为老父新缝的被褥,老年人则凑成堆议论着,后院的张大爷对着大伙说:“仁发有福哇,生下个好娃,替老人操着心哩。”村委会送来一副对联,红纸黑字格外耀眼:儿女通情达理,老人心舒眉展。横批是:闭家欢乐…  相似文献   

9.
《乡镇论坛》2011,(30):36-36
为儿娶妻成为人生意义 河南省洋河镇小洋河村农民孟祥富今年40岁,他对记者说,你若在这里见到50多岁骨瘦如柴的人,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人有两到三个儿子。因为父母必须为每个儿子娶回媳妇.而娶回媳妇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相似文献   

10.
这是发生在皖南山区一个小村子里的真实故事,这天,王婆的小媳妇对大媳妇神秘地说:“我发现婆婆的右眼有视力,婆婆不是全瞎。”大媳妇打断她说:“别说了,全当没看见。”原来她和另外几个妯姓都知道婆婆还存有一定视力,可婆婆这样做自有自己的苦衷。大媳妇说,老人家有6个儿子,分开来成了6个小家庭,而这6个家庭都务农,农家无闲日,家务繁忙。老太太如果睁着眼睛不去帮这个媳妇一把,助那个儿子一下,心里过不去,手里闲不下。而这6个家庭帮了这家丢了那家,分开身忙不过来不说,还怕无法摆平,遭到埋怨,落得里外不是人。10年前老太…  相似文献   

11.
子不孝爹娘上“公堂”媳逞狂罚款进“班房”河南省郑县薛店镇增王村年近六旬的王豹、赵电花夫妇,为人忠厚老实,一辈子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一手将儿子王军占抚养长大,成家立业。照常理,两位老人该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谁知不孝儿子、儿媳非但不管不问老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切莫强分“老鸳鸯”前几天,我下村遇见了一位姓王的老人,闲聊之际,见老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细问方知:原来老人有两个儿子,三年前就各自成了家。当时分家时,老人同大儿子一家生活,老伴与小儿子一家生活。一对"老鸳鸯"就这样分开了。三年来两人相见不能相居,...  相似文献   

13.
三子称父     
周发的婆娘去世早,周发既当爹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把三个儿子拉扯大。周发砸锅卖铁,神胳膊卖血为三个儿子娶了媳妇。如今遇上富民好政策,儿子们个个能干,人人会算,家家小日子富得流油。兄弟三个不愧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他们各自都在想:自家的日子富了,不能忘了爹的养育之恩,要真心实意孝敬老爹。但转念又想,爹抚养的不是我一个,不能让爹吃到我家,住到我家,老到我家。老大找来两个弟弟召开家庭“常委会”,说:“咱爹的事咋办?”“我们都听大哥的!”老二老三说。“依我之见,咱哥仨来个轮流转交,每家养爹两个月,半年一轮…  相似文献   

14.
老父92岁,行动不便,请了一位50多岁的马大姐照顾父亲。 马大姐和男人都没工作,没文化,也没技术,自然也就没钱,两个儿子因此恨她,不仅娶进来的媳妇不喊她,就连3岁的孙子也不喊她奶奶,儿子更是当没有她这个人。  相似文献   

15.
欢欢喜喜的酒宴成了亲戚朋友厮杀恶斗的战场,转眼间死的死,残的残,伤的伤…………透过这满纸的凄惨与遗憾,我们能否冷静地想一想──居住在伏牛山腹地陈阳乡的杨老伯,凭着一双勤劳的手成了青石坡的富户。场老伯有的是老来福:四个儿子、两个姑娘,在他的调教下,都叩开了致富的大门:大女婿体魄刚健,一家三日富得流油;二女婿聪明能干,哼着小曲过日子;长子、次子早已另立门户,小三小四是杨老伯发财路上的左膀右臂。更叫老人高兴的是小王最近恋爱上了,未过门的媳妇只见一面,就让杨老伯高兴得三天三夜合不拢嘴。然而常言道,福兮祸…  相似文献   

16.
《乡镇论坛》2011,(33):7-7
孩子的内心是荒凉的。重庆市铜梁县白羊镇凤凰村3社的赵老汉已经60多岁,每个月160元的低保是他的全部收入,11岁的孙子赵善中4岁时爸爸就去世了,随后妈妈也离开他去了贵州,之后再没有回来。家里就剩下爷孙俩人。赵老汉家的情况是当下农村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四个媳妇     
从前有一位老汉,他有四个心灵手巧的儿媳妇,尤其是二媳妇更胜一筹。儿媳妇们每天纺线的时候,老  相似文献   

18.
有位妈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心态不好,遇到什么事总说:“太糟了!”小儿子心态好,遇到什么事爱说:“太好了!”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带小哥俩去公园玩,不巧那天公园关门了。大儿子说:“太糟了!我怎么这么倒霉,我一来就关门!真气人!”一整天都闷闷不乐。小儿子却说:“太好了!我可以到别处去玩,也许别的地方会更好玩儿!”他跑到小树林里,又抓蛐蛐又看蚂蚁搬家,玩得兴高采烈。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儿子找了个对象,他觉得媳妇这不好那不好,处处不如意,整天不高兴,后来离婚了;小儿子成了家,他觉得媳妇又好看又贤惠,小两口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两个儿子都是…  相似文献   

19.
老汉的困惑     
老汉的困惑书元夹皮沟有一老汉乃老实疙瘩,一辈子没出过山,唯其儿子却甚有出息,一番努力,竟坐上市里某公司董事长的高座。为了让老父亲享享清福也见见世面,儿子便邀老父到城里小住。老汉扎起白羊肚毛巾,提了一篮子吃货,十分风光地搭车前往省城,一路上看啥皆新鲜。...  相似文献   

20.
家住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龙桂乡五通山村的赵碧华老人,吃过早饭走出家门,等待开往邻近的李家镇的班车去赶场。没过多久,一辆班车从远处驶来,赵碧华老人赶紧招手,司机将车子停下。“赵太婆,今天又要去赶场啊?”刚上车,驾驶员就热情地同老人打招呼。“人老了不能天天待在家里,要多出去走走。”赵碧华老人说完,交给驾驶员一张免费乘车票。来回免费班车坐下来,赵碧华老人省了10元车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