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影戏发源于陕西、 山西、 河南交汇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剧之一.与陕西、 甘肃一代的皮影高度约30~40厘米不同,每张腾冲皮影的高度基本都超过50厘米,大的甚至达到70~80厘米,因此腾冲皮影又有"大皮影"之称.与影视剧的"录播"相比,腾冲皮影戏并不依赖现成的剧本,而是需要大量的即兴发挥,完全是"现场直播",因此极为考验艺人的艺术功底,而且演出还是个透支体力的活,从这层角度看皮影演出又比拍影视剧难度更大些.腾冲未来皮影发展策略:正视传统艺术没落的现实,走产业化创新发展之路;抓住腾冲旅游发展机遇,实现皮影与旅游共生共进;加大腾冲皮影戏宣传推介,推动腾冲皮影"以点带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文化宣传与信息重构的角度探究了企业外宣翻译中的文化及信息缺省现象,并对陕西企业外宣资料进行实例分析,从语言结构和文化宣传方面提出了重构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对外宣传陕西企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皮影艺术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无论是其传统的表达形式还是其优美的造型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本文通过追溯皮影的历史、皮影人的制作艺术表现形式、皮影人物景物造形特征等,分析概括了皮影戏对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陇东皮影、山西皮影、唐山皮影的不同特点。通过对皮影戏研究为文化的传承付出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这里有古老的秦腔艺术,有自古流传的皮影戏及皮影制作工艺,有文明世界的户县农民画,有诸如集贤古乐等几近失传的宫廷音乐,以及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等等。  相似文献   

5.
王欣 《走向世界》2009,(32):82-85
提起中国的偶戏。人们常常联想到的是陕西的皮影和北京的鬃人,它们来自民闻,却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而莱西后周格庄的木偶戏,同样在百年传承中,保持着纯朴的民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甘肃皮影戏传入较晚,因与地方民俗相结合而更显地域特色,也被地方民众所热爱,其起源、发展过程、表演与剧目选择,都浅透出地方民众的生活习俗,但甘肃皮影戏在影视泛滥的当下,逐渐的走向衰退。近几年文化旅游发展快,皮影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尤其是与地方文化结合之后,更具有旅游价值。皮影要有新的发展路径,需把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与文化市场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盐池非遗     
正盐池县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拥有盐池皮影、手工地毯制作、手工二毛皮制作、回族服饰、盐池剪纸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盐池皮影盐池皮影综合了传统戏剧、民间小调、民间美术的某些特点,集文人写作、艺术刻绘与民间方言、小曲、曲艺演唱于一体。皮影班一般为6-8人,乐器主要是锣、鼓、钹、板胡、二胡、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和梳理了陕西地域文化: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周文化的敬德重礼精神;秦文化的多民族统一精神;汉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红色文化中的延安精神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分析和探寻在陕西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结合它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路:通过宣传和教育促进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陕西文化及其中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优势;在传承和创新陕西地域文化中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域文化中锐意进取、创新、勇于争先的精神,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实际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9.
阎姝宏 《东北之窗》2010,(12):66-68
皮影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老的剧种之一,是亟须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传皮影戏起于汉代,清朝时已十分流行,经过改造创新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如河北乐亭皮影、唐山皮影、河南罗山皮影、山西皮影等,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 皮影戏植根于民间,受各地风情、方言、习俗、审美观点等影响,逐渐形成了各自特色。尤其是皮影音乐,更呈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对当地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和演变起到特殊的催化作用,辽南皮影音乐对与它同期存在或稍后于它而存在的辽宁地区其他音乐形式则产生了“温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皮影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独特的艺术品种。“表演影戏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本文主要从唐山皮影的造型艺术进行研究,揭示了唐山皮影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出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传统艺术融为现代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视角,结合六盘水地方文献中涉及的民族文化、"三线文化"、 红色文化、山地旅游文化等,阐述了文化传承与地方文献的关系,运用了文献情景结合的方式对地方文献进行阅读宣传推广,旨在体现文化传承中文献推广的乡土气息,提升地方文化的宣传效果,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连印 《发展》2008,(1):49-50
甘肃省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富集,物产丰盛,是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道情皮影之乡”,也是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组织委员会命名的“中国小杂粮之乡”。近年来,甘肃省环县发挥绿色农产品、矿产资源和特色文化三大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县经济提速发展,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世。  相似文献   

13.
《当代陕西》2008,(2):M0002-M0002
2月29日,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皮影、泥塑、剪纸等为代表的陕西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们的欢迎。然而,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以及市场经济和商品意识的不断冲击,精品越来  相似文献   

15.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也是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扎实的举措,加快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把握优势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当前,陕西正处在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面向全国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一是文化资源优。中华民族历史上有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100多年  相似文献   

16.
谁来拯救“皮影”——世界电影的始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祖宗给咱留下了一门老手艺--皮影。它古老而又神奇,却渐渐没落。 皮影戏,又叫"影戏"、 "灯影戏"、 "土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中国本土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自汉代在陕西诞生以来已有  相似文献   

17.
刘永杰 《发展》2011,(12):32-32
环县道情皮影产生于宋代,清末形成体系,集音乐、美水、文学和戏曲艺术为一体,是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史化遗产,近年来,环县抢抓机遇、创新理念,把文化作为发展的“软实力”,按照“传承保护、综合开发、发挥优势、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兴县战略,走出了以道情皮影传承保护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开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陕西百杰》是由陕西省十二家厅局联合主办,陕西有线电视台、陕西省文联企业文化委员会承办及《三秦都市报》、《新西部》杂志社、《陕西通》网站,《公共关系》杂志社共同协办,是以电视专题为主,集报纸、期刊、网页宣传为一体的大型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陈宗兴副省长评价栏目“走在了西部大开发的前列”,并发表了三十分钟的电视采访讲话。在《陕西百杰》专题宣传片中,陈省长讲话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陕西百杰》栏目全长十分钟,在陕西有线电视台三套新闻信息频道每晚8:50——9:00、中午…  相似文献   

19.
白恒玺 《发展》2002,(12):43-43
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后,对庆阳地区的收益和启示是多方面的。除实际经贸成果外,尤其“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皮影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蝙皮鼓一绝”、“天下公刘第一庙”等七大荣誉命名,等于向国内外发放了七张文化名片,有巨大的宣传助推作用。尤以被誉为庆阳“四绝”的剪纸、香包刺绣、陇东道情和环县皮影积淀了深厚的庆阳历史文化底蕴,民歌、书画、泥塑、面塑、布贴、编织等民间艺术也同样具有发展潜力。庆阳地区还活跃着一大批民间巧妇、民间艺人,并拥有一大批区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民俗文化专家、学…  相似文献   

20.
陕西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将"三问三解"活动同实施文化强省"八大工程"结合起来,重点在把握正确导向、加强精品生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民忧、解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