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多面辛希孟辛希孟被公认为是"集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于一身的著名学者型书法大家"。"科学"和"教育"是辛教授的老本行,他在这些领域内的成就有目共睹,不需赘述。令人称奇的是,在退休之后,他的书法作品备受追捧。"童子功"加上深厚的文化素养,一起成就了辛希孟的书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朴实的.胡宗江是个书法家,书法是最传统的中国艺术门类之一,当然也是个艺术家. 他说,学书法要深入传统,"读懂古人".这当然是最朴实的观点.他说,要成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必须到圣教序中淘字法,二王尺度中淘笔法,书谱中淘草法. 于是,他天天读古人的帖子,看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临摹,临摹到感动自己的地方就不停地练习.其间的每一次感动都让他欣喜.就是在这种不停的感动和练习及创作中,胡宗江对书法的理解水平和创作水平与日俱升. 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许多年来,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上,大量临摹古代名家碑贴,并利用各种机会,向国内著名书法家请教.他说,"宁可一日不餐,不可一日不书".就是现在,他仍然坚守着这一信条,每天要练笔数小时之上.所以,其书法作品,深得古人书法之精要,极具"二王"之风韵.  相似文献   

3.
艺植 《改革与开放》2004,(11):48-48
<正> 朱金醒,字金星、今醒、敬之、金墨,号江东布衣,系朱熹后裔。一生好静甘淡泊。童时喜读书识字、舞文弄墨。成人后师从林散之老人,老人书赠"学习书法指南",使之受益匪浅。他情钟二王,融秦篆、汉隶、北魏于笔下,焚膏继晷,临池穷年。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他强调读帖,领会其精神后再下笔临写。同时,注重自身文化修养,常阅读文学作品,研究古文、诗词及历史、哲学等。其书作古穆雅逸、灵动雄朴。著名书法家肖娴老人生前观其书,兴而题下"勤学有成"四字,以资鼓励。  相似文献   

4.
花石 《东北之窗》2008,(5):10-12
儒家"六艺"中,"书"不仅仅是"识文",更重要的是"篆字",即将汉字的书写提升到一个审美的高度。当今中国,书法爱好者如过江之鲫,但真正能担当起"家"的称号的人则凤毛麟角。这其中刘智辉以师承古人,接续当今的书法风范,确定了他在这一领域内的尊贵地位。他的名字先在日本、新加坡、西德、韩国响起,又在港澳台传开,中国大陆的人可能只见其字,不识其人。书界老人苏局仙看了他的作品感叹道:作为书法家,敢碰草书条屏的不多,能写出成功作品的更是寥若晨星,刘智辉当属第一。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勤于讲学,特别注重读书,主张读书不仅仅只是获取知识,更是"穷理之要"、"实践之志"、"存养之功",对读何书及读书的顺次、态度、方法等"读书法"有详尽精辟的阐述,并最终落在一个"敬"字上。他的论点至今仍有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凝结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结晶,作为书法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向传统学习,这样才能心有所悟,笔有所达。多年来,郝成喜在书法的艺术之路上始终坚持继承传统,他认为书法的传承是书法人的历史责任。郝成喜一直坚持在临帖上下功夫,先从颜、柳入手,到后来又学"二王"以及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等隶书碑帖,后期又临唐人《灵飞经》和元人赵孟頫小楷,王羲之《兰亭集序》他已经临摹不知几百遍了。经过他多年来潜心专研,博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尤其  相似文献   

7.
刘辛 《今日重庆》2013,(9):68-71
一杯清酒,一杯淡茶,一支毛笔,一盏墨汁,一叠宣纸,这些都是罗学政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的好伙伴。走近他,品鉴其书法,就像走进中国草根书法领域的厚重史册,翻开了薄薄的一页,这里自然已有他独特的位置。眼前的罗学政,中等个子,憨厚朴实,六旬的他已是满头白发,脸上挂满了他历经岁月留下的沧桑——为家人生计奔波而又不懈执着于书法的他,竟保持了五十余年半工半书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他是时代的歌者,笔墨是他的音符,诗文是他的歌词,才情是他的旋律,馨德是他的琴弦,远见是他的歌魂——他,就是当代中国著名书法篆刻家、文化艺术思想家言恭达先生。  相似文献   

9.
张静 《西部大开发》2012,(9):118-119
王朝敏,字晨旭,号子水。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出版《王朝敏书画选》、《王朝敏书画集》。有幸在!灞之滨,白鹿塬下的纺织城见到了王朝敏老师。他身材魁梧、谈吐儒雅而畅爽,流露出细腻与豁达爽朗的性格。王朝敏师从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张范九先生。习艺30余载,临池不辍,深研书画理论,书法史、书法美学、汉字演变历程、历代书画大家书画技法。楷、隶、行、  相似文献   

10.
在键盘时代,现代人远离墨香久矣,别说写一手好字,提笔不忘字已属难能可贵。然而,有这样一个人,把书法和易经相融合,对笔墨纸砚如醉如痴,对传统文化造诣精深,对书法艺术追根溯源,成为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坚守昔与传承者,他就是著名青年书画家怀真先生。  相似文献   

11.
大凡书者,都习惯于给自己的书法风格定型,以彰个性。“书法的风格不是想定就能定的,也许一辈子也不能定型,但不定型又何尝不是一种风格。书法是要穷其一生之精力来修炼的。”出此言者即军旅书法家张济海。张济海自幼随父学书,十几岁就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笔好画。1970年底,他的工笔画《毛主席去安源》和小楷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引起带兵  相似文献   

12.
一杯清酒,一杯淡茶,一支毛笔,一盏墨汁,一叠宣纸,这些都是罗学政几十年来一直没有离开过的好伙伴.走近他,品鉴其书法,就像走进中国草根书法领域的厚重史册,翻开了薄薄的一页,这里自然已有他独特的位置. 眼前的罗学政,中等个子,憨厚朴实,六旬的他已是满头白发,脸上挂满了他历经岁月留下的沧桑——为家人生计奔波而又不懈执着于书法的他,竟保持了五十余年半工半书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3.
孙海鹏 《东北之窗》2008,(24):39-41
郑孝胥的名气太大了。作为诗人,他几乎要领导当时的诗坛,年纪比他大的,官职比他高的人都来向他请教。作为书法家,他开一代书风的先河,人们喜欢求他一幅书作,可以向别人炫耀自己拥有郑孝胥的书法真迹。因此,辛亥革命后,就一直蛰居在上海的郑孝胥一家人生活得很悠闲,还建起了楼房,卖文卖字都使得这位自诩"遗老"的郑孝胥过着富足而安逸的日子。但是郑孝胥毕竟是郑孝胥,他有他的盘算。了解他的人是一个叫邵镜人的文人,他说郑孝胥"生平自负有经世才,好奇计,喜谈兵,雄辩,能折人于广座之中。"如此说来,郑孝胥的抱负极大,口才也是极其好的,可惜,1932年1月28日郑孝胥在大连,他的才干用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14.
崔钟荣 《理论观察》2005,2(2):90-91
道与书法艺术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形而之上为道,得道方可为书。书法正是利用阴阳的表象,以《易》理即变和通(韵)为手法营造艺术内涵。阴阳《易》理在书法中以韵的形式出现。书法上的阴阳两极在运笔、笔画、字、章中巧妙合理地对比、转换、协调产生难以想象的神韵。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华夏儿女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书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体现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即书家在审美与人生相互关系的觉解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境界。书家把心灵作为一个宇宙,其心源是创作的精神生命的根源。书家在审美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心灵游履,即审美境界,它是书家用心灵构筑的境界。而现代书法名家江荣宇的创作中便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他以虚静的心胸来涵养静气,从而使心灵得到升华,进入一种无有苦虑、超越功利、空明澄澈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古部长安,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大批杰出的书画家。李纬先生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纬自幼喜欢书法,青年时跟随著名书法家杜中信学习书法。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西安交通大学书画研究生班,在钟明善等多位书法名家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书法创作理论、书法美学及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和书写技法,临摹了晋唐以来的名家名作,深得各个流派书画名家的不倦教诲,使其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经济》2008,(10):45-45
2008年9月11日,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开幕式暨万人书太阳神活动在乌海市人民广场隆重举行。我国著名榜书书法家王麒景挥动长3米,重40公斤的巨笔为太阳神活动开笔。随后,现场的学生、干部、群众共万人同书“太阳神”。这次活动还成功申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最大规模书法活动”。同日,乌海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城”。  相似文献   

18.
<正>李叔安,号仁清居士,又名仁清俗家弟子,斋名掌屋。他于1950年11月26日生于上海,七岁随父母迁居苏州至今。现为苏州市海丰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潜心临池,李叔安于传统经典碑帖多有涉猎,尤精于碑版书法。受吴门名家程质清、宋季丁等影响,其书风追求雄浑质朴之趣,力戒柔媚浮滑之姿,书风静穆清净。李叔安自幼就喜欢写字。经常看到父亲伏案书写,也常听到左邻右舍称赞父亲的字写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到家庭熏染的他对书法凭添了几分热爱。记得小学和  相似文献   

19.
毛颖 《东北之窗》2011,(Z1):108-108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个人书法展览2010年12月底到2011年初在广州举行。笔者通过当地报纸对作品得以"先睹为快",看罢却是大吃一惊。如果不是姜昆和我们读者故意开玩笑,那么就是姜昆的书法仍须提高,显然,他缺乏书法基本功的有效磨炼,或是练书法仍然不得要领。就以这副刊登在《美术报》的作品为例(见图),笔者认为就不宜拿出来示人。因为这张作品毛病太多。一是错字连篇,二是笔法较差,三是章法不对,四是印章粗俗。先说"错字连篇"。这副字抄的是毛泽东作词时曾"反其意而用之"的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此词44字,却被姜昆抄错了至少10处,令人瞠目结舌。这些错误是:边(字形错误)、花(应为"开")、愁(字形误为"然")、炉(应为  相似文献   

20.
解缙擅长诗文书法,其书法观点主要见于<春雨杂述>,他反复强调学书要"工夫精熟",极重视口传心授的作用,认为作书宜学有所本,注重执笔、用笔、结构章法等.在书法创作上,解缙是明初重要的宫廷书家,擅长小楷和草书,其小楷"婉丽端雅",狂草最见才情,"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