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张本飞 《特区经济》2009,(4):119-120
在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占了2/3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张硕  王曼 《北方经济》2009,(13):71-72
一、"三农"问题的本质 温铁军教授于1995年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在1996年发表的<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产业的问题、农村是聚落的问题、农民是"人"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对"三农"问题的成因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但是在"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问题.而农民问题,其实质就是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4.
今年"两会"结束时,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照例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当有记者问及总理有没有最头痛的问题时,总理风趣地答道:"我的头一天到晚都在痛,但是你要问我什么是最头痛的问题,那就是农民收入问题."我想,朱总理的回答是诚恳的.的确是这样,中国13亿人口,9亿是农民,如果农民的收入问题解决不好,农民的日子不太好过,那么,作为共和国总理,他不头痛谁头痛呢?9亿农民毕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衣食父母的衣食问题都出现了问题,你说,这不是天大的问题吗?应该说,这是天下头号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本飞 《中国经贸》2008,(20):27-28
在中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因而我们可以说中国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是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大亮点,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必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发展农村图书馆的几点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莲 《发展》2005,(2):70-71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因此,中国的农民教育问题是发展"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图书馆作为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面向农民,贴近生活,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解决"三农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部署.解决"三农问题",最主要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工资性收入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乡镇企业曾经在振兴我国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当前,应当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无商不富","无农不稳",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在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顺利发展与否的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稳定与否的必要解决前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三农问题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忽视,这已经直接或间接地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阻碍了经济及社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些情况引起了学术界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三农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中国的三农问题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谓也。这一称谓今天已经纳入了官方话语之中,被广泛使用。从近况看,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领导人言之凿凿把它视为重中之重,为政之首;媒体则把它作为重大题材连篇累牍地予以报道;在年初的“两会”上,三农问题甚至成了代表们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提案的数量在所有的提案中遥遥领先;由此也足见三农问题的严重性。那么,什么是三农问题的真实情形呢?笔者在调查中,曾听农民说“我爷爷流血,我爸爸流汗,到了我自己则是流泪”。这句话换成可被接受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中…  相似文献   

10.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农民就业 "三农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增收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扩大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11.
王珏 《特区经济》2003,(9):23-26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农民和市民的根本差别尚未消除,农业还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这不仅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民进城务工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一方面大谈特谈"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连农民进城务工都不能容忍;不能"盲人摸象",就事论事,不着要领;也不能"隔靴搔痒",雷声大,雨点小,于事无益.要切切实实从新的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但三农问题依然严重.本文在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进而,笔者就维护农民根本利益,重视农村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式集中转移,改变农民低组织化状况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扬 《中国经贸》2012,(23):74-74
所谓发展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使我们真正能够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的思路与今天不一样,那时中央的主要思路就是先把农村搞好.于是,我给总书记、总理都写信,我认为新农村永远都要建设,但是有九亿多农民居住的农村是建设不出来的.在这个历史阶段上,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王君超 《开放潮》2002,(4):27-28
中国至今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民,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就已讲到,“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可以说,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中,三农问题始终都是一个要害问题。建国前,围绕农村土地问题的无法调和之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之源;建国后前三十年,第一次工业化也是因为三农问题而走不动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这次现代化进程从农村的成功改革开始,今日突出问题又出现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中。这决非偶然和巧合。它表明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家内部最剧烈的冲突和矛盾来自于千年历史积淀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渐次消除"城乡二元"现象,在制度安排上必须有一个强力支点才能整体奏效.这就是对农民财产权与生命权应予以市民化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一、转移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事情千头万绪,牵涉到农民增收、粮食安全、村民自治、环境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然而,在这众多的头绪中,转移农民依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这是由  相似文献   

18.
要推动新型城镇化,解决土地、金融问题,就必须触及现有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而这些触及既得利益的问题都是我们身体上的肿瘤,不触及根本,对其进行化疗或者手术切除是行不通的.现在很多政策只是问题出现后政府给的创可贴、止疼药,没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我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情况,就是"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危机",也就是有关主管部门反复说要严防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我认为这个危险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9.
单兴德  陈宏泽 《发展》2006,(2):26-27
"三农"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全局的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当前影响农民收入有诸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不充分,生产与市场衔接不够.运用价格成本效益比较,全方位为农民群众提供价格服务,是物价部门做好"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所谓创新,实际上是指创造新的价值.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国要在15年之内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作为一名企业家,我的理解是要鼓励全民族都投入到创造新的价值的事业当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