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的指示词分成“コ·ソ·ア”三个系列、而汉语的指示词只有近称的“这”和远称的“那”两个系列、普遍认为[コ]系指示词的大多数对应的是[这]、[ソア]系指示词对应的是[那]。很多日语学习者,初级水平的不用说,连那些中上级水平的都经常会误用这些指示词。比如以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红"类词语都不单纯表示物理世界中的各种红色色调,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对语言世界的中介折射作用,汉英语中的颜色词"红"呈现出不同于物理世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指示代词照应是语篇中常见的衔接手段。由于语言本身的不同特点,造成英汉衔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分析指示代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性,将会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马凌平 《黑河学刊》2010,(8):140-140
"三贴近"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博物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落实"三贴近"指示。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深层原因是存在工业品与农业品价格的剪刀差、城市劳动力价格与农村劳动力价格的剪刀差以及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的剪刀差。三个“剪刀差”剪去了“三农”的竞争力,因此,提高“三农”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缩小三个“剪刀差”,而缩小三个“剪刀差”则亟待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资本反哺劳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拥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然而与此同时也给其翻译带来极大考验。本文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对家喻户晓的中国古诗《寻隐者不遇》的九种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只要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多加考量、挖掘和探讨,是能够保持古典诗歌各个方位美感的。  相似文献   

7.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可以比较好地运用于对情态动词"可以"的诠释。其"参照点"理论和"力量动态"理论可以解释情态动词"可以"与其后主动词的关系:"可以"是其后主动词的参照点,用来指示主动词动作在有对应力阻止的情况下实现的潜能。其"语法构式"理论可以指导我们构建出"可以"的认知范式:"可以"虽然可以选择"负向义动词"作"主动词",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正向义动词"作"主动词"。"可以"与现实体"了"、静态持续体"着"、起始体"起来"、经历体"过"和继续体"下去"可以同现;"可以"的疑问呈现方式既有范式,也有例示。  相似文献   

8.
李焱 《首都经济》2007,(11):28-29
当“文化”与“创意”这两个词被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注定了北京要在新经济风起云涌的浪潮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彭越 《魅力中国》2013,(29):225-226
本文选取汉语“比”字句和印尼语的“lebih…dari(pada)”结构,从句子形式、比较项、比较词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有关两者异同现象的一些规律,可为针对母语为印尼语的学习者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阿育几坡 《魅力中国》2012,(35):53-53,55
形容词是主要修饰名词、代词的词。任何语言中只要有名词、代词,就应谊有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并且形容词在数量上不应该少于它所修饰的名词和代词,但在以往的彝语语法研究中形容词在数量上比名词和代词少,在份量上也比名词和代词轻得多!本文将研究彝语有没有形容词,有多少形容词,有没有形容词词法,有什么样的形容词词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邓辉君 《魅力中国》2013,(31):139-139
巧妙使用过渡词能将单句合并起来,使句与句之间形成主次关系,把比较复杂的内容表达得层次清楚、结构严谨。过渡词可以在文段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起”是开头,“承”是承接,“转”是转折,“合”是综合或总结。  相似文献   

12.
于丹 《中国西部》2012,(6):40-43
我很喜欢“三生教育”提出的三个层面的词——生存、生命和生活,它们是不一样的。生命是自我的认知,认知了自己再去完善生存技巧,生命是一种意识,生存是一种能力,带着独一无二的意识和能力投入到生活,你才能做—个好公民。  相似文献   

13.
从"北京共识"提出开始,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者围绕"中国模式"的有无、内涵、特征、性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但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却表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尝试以近三年来的相关文献为分析重点,对"中国模式"研究中表现出的五个重要变化及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综观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内涵、特点、性质、意义为侧重点,力图解决"中国模式"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层面侧重于方法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法和视角去讨论、审视"中国模式";而第三个层面则着眼于在更高的层面上反省我们对于自我文明、文化的认知态度,直指中国人自身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中国模式"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一、"消费社会"的探源 "消费"(consume),根据199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是"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耗".但这一现代词义在语言学上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威廉斯(Williams)的考证,"消费"一词于14世纪在英语的最初使用中,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意指"毁坏"、"用光"、"浪费"、"耗尽",其隐含的意义是超过了恰到好处或恰如其分地占有和使用的范围.从18世纪中期以后,它的贬义开始消退,在西方政治经济学中成为一个与"生产"(produce)相对的概念,但其消极内涵在19世纪后期依然存在.到了20世纪中叶,"消费"一词开始从学术术语转化为一般的大众用法,而很早就用来描述购买者的"顾客"(customer)一词也逐渐让位.在表示商品的购买和使用时,"消费"比"顾客"多了一层意思,即消费满足的需要和渴望超过了基本的、生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黄维东 《黑河学刊》2011,(4):27+47-27,47
词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与别的词组合的能力。《红楼梦》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过渡阶段重要的标志性著作,其中的时间词可以和时间词、副词、代词、方位词、介词、词缀组合。考察《红楼梦》时间词的组合能力,从一个方面研究《红楼梦》时间词的语法功能,展现《红楼梦》语言的使用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朱丽 《魅力中国》2009,(22):121-122
"咱们"和"我们"都是现代汉语里最典型的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本文通过一组一组流行歌词作为实例,主要分析了"咱们"和"我们"的异同之处。为了正确使用"咱们"和"我们",本文分析了"咱们"和"我们"的各自语汇意义、色彩意义、以及语用价值。最后得出,"咱们"在北方语言交际中使用得广泛一些,在南方的语用交际中较多使用"我们"。  相似文献   

17.
《西部论丛》2006,(2):82-82
一些人对“和谐”二字作过这样的解释,“和”字是由“禾”和“口”组成,表示人人都要穿衣,个个都须吃饭,这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表示人人都应发言,个个都能说话,这是“民主”。反过来,没饭吃就会打仗,于是无“和”可言,没言发就会反抗,于是无“谐”可言。  相似文献   

18.
夺牛之战     
牛赶进城里后,鬼子就在牛的右后大腿上,打一个大圆圈火印,里面有个“军”字,以表示是给日军专用的。  相似文献   

19.
于维华 《魅力中国》2010,(14):68-69
人物”由“人”和“物”这两个语素的主要意义互相补充构成,后来主要侧重于用以指人了。同样的演变情况可见于“事情”一词。但“事情”在现代汉语中,除个别情况外,都可以与它主要意义的承担者“事”字互换使用。而“人物”却不能用“人”替换,因为“人物”一词后来除了“人”的意义外,中加入了“杰出、有地位、有代表性”的意义特征。原因何在呢?可与“物”字的意义有关?  相似文献   

20.
来点压力SSCI     
《上海经济》2012,(12):75-75
脆弱的反义词是什么?虽然并非完全正确,“坚韧”和“强壮”是脑海中出现的两个词。如果脆弱表示在压力下崩溃,那么与之完全相对的反义词应该表示在压力下变得更强。美国散文家兼学者NasSimNicholasTaleb说,没有一个词能准确表达这个概念,所以他发明了一个新词:“抗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