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对公司影响的价值传导机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进而导致代理成本下降,公司价值和绩效得到提升。同时,还基于股权分置的视角,在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MBO的利益侵占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认为导致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形成的制度根源在于股权分置。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可以通过消除一部分由于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绩效。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MBO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2.
卢唐来  王爱凡 《生产力研究》2006,25(12):195-196
文章研究了二元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MBO的理论与实践。发现MBO在试图解决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问题时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如强化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矛盾与价值冲突;普遍忽视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溢价特征;在实施MBO过程中,上市公司管理层大多不能提供可置信的承诺。所以在我国上市公司实行MBO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3.
国内上市公司MBO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上市公司管理控股收购(Management Buyout,缩写为MBO)异军突起,并迅速席卷全球,上市公司MBO实质是市场经济对效率最大化追求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利于实现产权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管理人员等。尤其是对于急需明晰产权与减退国有股的国内上市公司,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本依据国内外上市公司MBO实践,先对上市公司MBO做出一般法律分析,再对国内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制度障碍与监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对上市公司MBO立法与实践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4.
曹时军 《经济师》2004,(9):134-134,136
MBO之风已经由国外吹向国内 ,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MBO更是成为我国专家讨论的热点话题。目前 ,我国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完成了管理层收购 ,一些大的公司也纷纷试水MBO。文章从国外MBO的发展入手 ,结合我国MBO的发展现状 ,并通过对我国已经完成MBO的上市公司的分析 ,提出了在我国实施MBO的可行性及其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MBO融资的法律、制度障碍及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6):92-93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9):87-88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2004,(5):21-22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起实施,法律依据的确立刺激了上市公司MBO的风风火火。于是,2003年被称为法律意义上的MBO元年。  相似文献   

8.
国内上市公司MBO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共有15家上市公司实施了MBO。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企业MBO的实施状况.国内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提高MBO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运营效率为目的,重点对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四个交易环节中的寻租行为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若要大规模实行MBO,需要改进它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MBO应在合理定价、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公司股权结构和金融机构行为方面采取相应策略,以规避现存的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MBO运作中的法律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MBO的运作,但仍存在重要的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方面的漏洞。  相似文献   

11.
孟刚 《资本市场》2003,(12):55-57
<正>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对管理层的权力从制度上进行合理制衡具有与从制度上鼓励管理层实施MBO同样重要的意义……狭义的MBO即指管理层成立收购主体进行融资并对上市公司的股权实施收购,整个过程在一年左右,甚至在更短的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  相似文献   

12.
粤美的与伊利股份MBO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粤美的与伊利的MBO两个案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是: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相关金融行业发展滞后,缺乏战略投资者;法律上的不完善对MBO融资收购造成巨大的障碍;资金来源信息透明度差,披露不规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MBO融资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MBO融资的退出机制;尽快解决股权定价问题,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洪鼎辉 《发展研究》2005,(11):21-22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s),就是公司的管理层采用杠杆收购的方式,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说明MBO已经悄然走近了上市公司的改制进程,MBO将对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定价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MBO的定价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市场化是MBO合理定价的唯一标准。同时,对中国MBO定价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在定价过程中应考虑管理层对公司的历史贡献以及公司控制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经济论坛》2003,(24):16-16,19
一、中外上市公司MBO的特点从目前已实施的MBO案例来看,我国上市公司MBO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运作模式大部分都是由管理层在外部设立一个收购主体,这个主体都是所谓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公司或是科技发展公司,即壳公司。二是收购性质都是协议收购,还没有出现美国MBO通行的要约收购方式。出让方有法人股也有国家股。三是控股权。虽然各公司MBO的规模不等,但MBO后原来的管理层大都取得了对公司的控股权,比如粤美的MBO后由管理层持股的美托投资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2.19%。四是从股权转让的价格来看,80%以上低于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值,折…  相似文献   

16.
MBO后财务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圣 《资本市场》2003,(8):48-51
当前理论界对于中国MB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MBO规范性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范,例如法律健全、金融创新等。但是对已经进行MBO之后公司经营问题却很少有涉及。本文选择进行典型MBO后7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从而发现MBO之后公司的业绩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因此,建议中国上市公司应谨慎进行MBO。  相似文献   

17.
MBO自2001年起在国内兴起,两年来逐渐形成热潮.上市公司进行了MBO的已经有十几家,非上市公司进行MBO的更是雨后春笋,2002年青岛市有几十家企业策划进行MBO的热潮,胜利股份、鄂尔多斯股份、TCL集团等多家企业策划进行MBO改制,而且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并购市场参与各方态度和行为产生了明显差异。一般企业对参与上市公司并购的兴趣下降,尤其是民营企业对于并购市场的态度是“我不干”了;国资委对于上市公司MBO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态度是“不让干”;上市公司管理层参与MBO的态度却是“我要干”。外资并购是有条件的参与并购,即“选择干”。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由于市场、制度、法律、道德环境的具体特点与实际问题,上市公司MBO在中国化的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及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MBO的运行机制和存在环境,借鉴域外成熟成功的立法经验并不断创新,坚持诚实信用,公开、公平、公正,保护国有资产,保护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的原则,构建发展与规范并重,公平与效率兼顾,司法干预及法律救济共存,德法兼治的中国特色的MBO策略,以摆脱目前MBO中国化动态进程中的困境,促进MBO的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源于西方国家的MBO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时,由于环境与体制基础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风险.本文在对MBO异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MBO的健康发展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