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客户忠诚视角探寻银行客户关系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作为营销金融产品和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其竞争战略的核心就在于吸纳、维护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而忠诚客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谁赢得了忠诚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和发展先机。提高对忠诚客户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在提升客户忠诚度上所面临的问题,已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策略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客户忠诚理论的阐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按照国际通行的二八法则:百分之二十的客户能为银行带来百分之八十的收益。当前形势下,银行间竞争的焦点就是对优质客户的竞争,谁能拥有较多的优质客户,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优质客户的选择和维护关系到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在争取优质客户的过程中,银行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提供各种便利与优惠,以促使客户在该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银行来说,客户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谁能拥有更多更好的客户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本文结合南漳支行客户建设现状,就目前基层行如何加强客户建设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重点将是客户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客户谁就把握了市场.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把握好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赢得更多客户的信任与支持,增强客户亲密度,将是银行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持续、稳健、高效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国有商业银行营销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观念讲,商业银行经营的实质是客户而不是资金,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优良客户的争夺上,谁拥有了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基础,因此,谁就拥有了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要面向市场,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就要调整经营思想,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把对优质客户群体的培养,管理、拓宽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经营机制的适应性变革和调整,从根本上提高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6.
加强客户维护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提高客户维护管理水平是银行业竞争的需要。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价格竞争逐步转变为银行实力和服务方式、手段的竞争,需要银行在客户维护管理方面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世界上只有永远的利益追求,没有永久忠实的客户群体”,客户维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客户就很容易“移情别恋”。因此,银行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客户维护与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忠诚客户群,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本就重点客户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7.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客户已成为银行间最大的争夺焦点,银行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转变为客户的竞争.谁拥有了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谁就拥有了市场,就能占领竞争的至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客户关系管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也日益严峻地被提到银行管理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即将加入WTO,随着外资银行的涌入,银行业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争夺的焦点是优质客户,谁拥有了优质客户群,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建设银行湖南省岳阳市分行把培植能4长期提供结算性资金来源、能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客户群体作为市场拓展目标,准备用3年时间建立一批优质客户群体。  相似文献   

9.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客户日益成为商业银行间最大的争夺焦点,银行间的竞争已从产品的竞争转变为客户的竞争,谁拥有了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谁就拥有了市场,就能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客户关系管理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也日益严峻地被提到银行管理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服务是实现银行与客户价值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金融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银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服务质量的竞争,谁注重服务建设,谁就可能有效地占领市场,实现服务制胜;谁忽视了服务建设,谁就会在竞争中丧失客户群体,削弱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导入语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有限的市场空间,谁拥有了广大的客户群,谁拥有持续的客户开发能力,谁就拥有了持续发展的空间。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商业银行在培育新客户的进程中,传统的单向销售模式正在向与目标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的客户关系管理过渡,即银行在服务营销中协同客户努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支持客户发展,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实现与客户共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银行业市场竞争已不仅仅是业务份额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对优质客户占有量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优质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主动权。因此.商业银行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立足客户,研究客户、细分客户、服务客户,已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银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优质个人客户已经成为各家银行的稀缺资源,特别是个人中高端客户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锁定的战略目标市场,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客户的竞争,谁赢得了更多的优质客户,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早在2005年建设银行就率先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而推进这项经营理念转变,就是要努力在业务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推进从以往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制、方法和流程的转变。而事件式营销就是从客户营销服务的具体执行层面,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举措,目前已越来越得到各分行的重视和认同,这种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基于数据分析的事件式营销模式,能更好地支持一线人员开展针对性营销和销售,效果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4.
张保军 《中国信用卡》2005,(2):24-25,38
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争夺和保留客户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越来越重要。没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商业银行就无法生存;没有相当数量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就无法发展。谁拥有数量更多的优质客户群体,谁就占有竞争的主动权和优势。因此,客户满意经营策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的重视,日益成为银行卡业务的核心理念。 一、客户满意的内涵及其层次客户满意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每一个工作环节均把客户放在第一位。通过满足客户需求,构建值得客户依赖和支持的品牌。客户满意是银行卡业务经营的关键所在。实施银行卡产品客户满意策略的宗旨是“以客户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竞争的核心是客户,优质的客户是银行的利润之源,银行拥有了优质客户,就拥有了竞争优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业对于个人贵宾客户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传统的依靠分支机构数量而形成的规模优势也难以发挥原有的作用,今后银行的发展必然会从追求“规模效益”转向挖掘“客户价值”。本文结合农业银行相城支行实际情况,从个人贵宾客户维护建设现状入手,提出相应的贵宾客户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客户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资源。客户的规模、客户的质量以及客户的开发潜力等等,无不影响和左右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了雄厚的客户资源,谁就将赢得了发展先机。因此,积极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努力挖掘客户潜力,发现、培育和开发潜在客户,应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一切企业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是为客户保密。银行在收集个人高端客户资料、建立档案时,原则上只能与客户本人联系,并要注意场合、方式、方法,以防个人存款信息泄露而引起客户的不满。银行内部也应注意网点之间个人高端客户的保密,以防网点之间不必要的内部竞争。二是维护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外资银行逐步进入竞争激烈的国内金融业,优质客户资源成为各家银行的稀缺资源,特别是高端客户已成为各家金融机构首选的市场目标。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已不仅仅是业务份额的竞争,而更多地表现为客户占有量,特别是优质客户占有量的竞争:谁赢得了更多的优质客户份额,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由此可见,优质客户资源已转化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业务定位、产品功能、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确立差异化战略,对客户进行适当细分。VIP客户流失分析系统主要是着眼于优质客户的精细化营销,利用新科技手段进行数据挖掘,针对客户流失这个主题,通过客户细分的方式,将目标客户群切割开来,再针对各个目标客户群的产品持有关联及行为特征,找出每次营销所适合的目标对象群。  相似文献   

19.
农业银行迎接入世挑战、"与狼共舞",当务之急是提高经营质量与效益,但前提是必须研究市场,研究客户。一方面,是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需要;另一方面,金融业的竞争,特别是入世后的同业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市场的竞争、客户的竞争。只有市场得以有效拓展和巩固,客户得以有效开发维护和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客户价值,银行的经营效益也就上来了。故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二八”法则,商业银行20%的客户可以带来80%的收益。很多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也认为,对个人高端客户的服务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一家银行对个人高端客户的服务能力也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之一。近年来,零售银行业务占整个银行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谁掌握了高端客户,谁就掌握了零售银行业务。因此,如何做好个人高端客户服务,是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战略时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