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青海省"拉面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本文在传统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补充说明技术和创新这一内生变量,从七个方面分析"拉面经济"的发展潜力。在总结拉面经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为青海省拉面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望本文能对拉面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青海化隆县大力发展拉面产业,开展全民创业,找到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实际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当前的问题是,要把“化隆牛肉拉面”打造成为青海劳务经济发展平台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效益最显著的劳务品牌,必须实施产业整合的策略,即大力实施拉面产业资金链、品牌、行业管理、人力资源、回流资源以及生态资源的整合工程。从而提高青海拉面馆的整体经营档次,实现规模化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王长胜 《商界》2007,(8):59-59
马兰拉面,源于有上百年历史的兰州风味牛肉拉面,曾经素有中式快餐第一品牌的美称,全国上百家店大有与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一比高下之势。然而一度辉煌的马兰拉面,最近厄运不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拥有十多年品牌的马兰拉面如此受挫?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兰州拉面对面粉品质的要求,为拉面型小麦的科学选育及面粉加工企业的配麦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建立快速、简捷的拉面粉评价方法,以甘肃省近几年推广、试种及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测定了各个材料的面粉理化品质,分析了面粉主要理化品质性状与拉制成的拉面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拉面粉的主要理化品质性状对拉面品质的影响在各个方向及作用的大小不同;面筋指数、干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及沉淀值等理化性状与兰州拉面的感官总评分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拉面粉选育、品质评价的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青海拉面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青海的一张"名片",为青海劳务输出提供了渠道,为青海农牧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快青海拉面转型升级,促其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青海拉面经济利用互联网思维可以撬动青海特色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以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可以实现青海农牧区的现代化、信息化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一碗面也可以打造出千亿乃至万亿产值的产业。  相似文献   

6.
王彬沣  陈玉 《品牌》2006,(6):53-56
<正> 要在中国找一家没有兰州牛肉面馆的城市,难;要在人群中找几个从来没吃过兰州拉面的人,也难。兰州拉面来源于民间,这种来自草根的美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过200多年岁月沉淀,至今也是我们的最爱。不但我们都好"这一口",而且还伴随中国人的脚步遍布全世界,1999年被国家确定中式三大快餐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要在兰州以外的城市找一家正宗拉面馆,难;千里之外  相似文献   

7.
厉林 《连锁与特许》2005,(10):20-21
“马兰拉面”曾被称为中式快餐连锁的第一品牌,而到今年上半年,沈阳20家马兰拉面馆却全军覆没。其中反映出来的典型问题也折射出了马兰拉面的生存瓶颈。马兰拉面连锁餐饮公司总经理刘雅文告诉记者,公司正与香港特区一家知名饮食集团进行合资谈判,合作模式基本敲定:双方都不控股,各占50%股份,以使马兰拉面转型为休闲餐吧。而这种合资转型寻求突破之举,目前看来还前路不明。  相似文献   

8.
我的家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县城,城里有一家兰州拉面馆,阿三就是拉面馆的老板。阿三是兰州人,有一手不错的拉面手艺。两年前,他带着刚过门的媳妇来到这里开了家兰州拉面馆。尽管他手艺好,但是我们这里的人却不买账,因为我们这一带基本上以米饭为主,并不  相似文献   

9.
产品定位和选址,模糊了马兰拉面的消费理由;忽视单一的核心价值让马兰拉面在“休闲餐吧”改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新财富》2008,(5):152-153
潘慰以一碗拉面起家,凭着敏感的市场嗅觉和精准的市场定位,依靠标准化和工业化运作,在一个温润的大环境中像细胞繁殖一般高速复制味千门店。从2003年的13家到2007年底的212家,潘慰打造的“基因”不仅仅存在于拉面本身,同时也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12年时间,她将一个来自日本九州岛的区域拉面品牌发展成为国人心中日本拉面的代名词;而资本市场也再度上演四两拨千斤的好戏,既成就了潘慰68.7亿元的连锁王国,也让她坐上了国内餐饮界财富榜的头把交椅。  相似文献   

11.
陈友泉 《国际市场》2006,(11):56-57
在中国,有多少家“味千拉面”店?我没有看到过确切的统计数字。上海,有多少家“味千拉面”店?同样,我也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统计。不过,偶尔去过几回“味千拉面”店,见那里总是顾客盈门,生意红火,不由引起了我的联想。拉面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比如兰州拉面就十分有名,将一坨面团拉成细细长长的一把面条,堪称手中一技。我去过兰州,品尝过那里的牛肉拉面,牛肉切成了丁,面条有韧劲,放有咖哩的汤黄黄的,葱花特别多,呼啦呼啦一碗面下肚,十分过瘾。后来。“西风东渐”,黄土高坡上的牛肉拉面进军上海,虽然牛肉丁切成了片,但味道与西北风味相差不大,上海吃客照样吃得呼啦呼啦。可不知怎么,自从“味千拉面”从东洋来到中国,兰州拉面就悄悄“礼让”、一下少了“呼啦啦”的劲儿了。  相似文献   

12.
一碗拉面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味千(中国)控股行政总裁潘慰却能让拉面实现“数字化”,并且成功上市。10年时间内。她已在这个“低端行业”迅速积累了近50亿港元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张武  郭文斌  金琰 《中国商论》2022,(3):153-155
当前,高职"小吃"教育方兴未艾,本文探索了这一特色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分析了它所蕴含的国际化属性,以兰州牛肉拉面为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当前国际形势为背景,阐述了"小吃"实体如何以教育为载体实施"走出去"战略,助力中国餐饮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输出,最后总结了兰州牛肉拉面的国际化育人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14.
<正>"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一首老北京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字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荣耀。在西部同样如此,"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香飘三秦,而佛慈制药和兰州拉面则已化身为兰州当地俗语中的"一粒药、一碗面"。这些老字号,凭借数百年来的苦心经营,铸就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金字牌匾,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工商局扶持培育了一大批拉面产业注册商标,如隆鼎鑫、隆子酷、高原兴隆拉面王、伊兰光等商标40余件。2010年化隆牛肉拉面成功入驻上海世博会中华美食街。目前在全国26个省市210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馆的人员稳定在1.1万户、7.28万人,年收入达7亿元,占全县创业经济总收入的70%;  相似文献   

16.
售价30多元一碗的味千拉面,号称胶原蛋白占蛋白质的含量约15%,钙含量是肉类的10倍、牛奶的4倍。这个以底汤营养丰富出名的日式快餐巨无霸味千拉面,被曝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骨汤,却是用汤粉、汤料调制而成,每碗汤的成本不过几毛钱。而味千拉面一碗汤含钙量高达1600毫克的宣传被指涉嫌虚假宣传。  相似文献   

17.
<正>餐饮专家挑剔选面堪比日式拉面唯有一品鲜在餐饮界,提起一品鲜,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品鲜凭借技精面好的产品优势,缔造出一个又一个落地生金的财富神话。浙江东阳的一品鲜加盟商吕桃仙女士,在当地餐饮界可谓小有名气。今年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国西部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数据为研究基础,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在民族多样化且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如何利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地经济并缓解民族冲突。借由青海省最具代表性的拉面经济作为案例,文章粗略分析了民俗产业在青海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及潜在经济利益。结合青海的经济现况来看,当地政府不应该一味地学习中国东部的成功案例,强行大力发展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反之,应当积极审视当地的竞争优势,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产业来充分实现少数民族的就业转移、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水平,从而也间接达到缓解民族冲突、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的。深入研究青海省的经济形势以及发展方向,不仅能够为其他处于相似环境的省份(例如,新疆、西藏)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也能够为不少地处偏远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样本。  相似文献   

19.
吉车 《商界》2006,(9):29-29
我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店里吃面.顺便和老板聊了会儿。谈及如今的生意,老板感慨颇多。他曾经辉煌过——兰州拉面最红的时候在闹市口开了家拉面馆.日进斗金啊!后来却不做了。问他为什么,他说:“现在的人贼啊!我当时雇了个会做拉面的师傅.但在工资上总也谈不拢。”  相似文献   

20.
新动态     
《糖烟酒周刊》2005,(32):35-35
今野拉面牵手大运会,朱文田出任青援营销公司总经理,念慈蓄枇杷膏带来滋润夏日冷饮新概念,干菜茶饮料成上海新宠,王老吉温州热销,“百吉利”苹果醋销售业绩一路攀升,夏进与家乐福联姻,蒙牛的合作对象不是雀巢而是卡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