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2年7月5日~9日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31届国际生物科学暨生物产业大会,会议涉及15个生物领域的议题,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讲述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参会人员也与其进行了讨论。在深入学习和了解生物产业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生物产业是当今经济发展中正在迅猛发展的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对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健康、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重大问题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特点与优势,阐述了我国林业生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提出了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对策。根据林业生物产业发展资源可再生性、产业多效复合、环境友好型等特点,以及资源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基础良好等优势,提出我国林业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生物质资源的种质创新,林业生物质新材料,林源生物医药,林业生物质能源,绿色林化产品,竹藤资源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3.
结合波特的钻石理论,从产业资源潜力、产业联动效应、产业竞争能力、产业需求能力、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政府和机会等六大指标入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以产业贡献力和产业成长力为纵横坐标的三维空间评价模型,对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初步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方面的既有优势明显,可成为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乐观,在大力培育和扶持之下会有明显的积蓄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智慧林业是将现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时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数字林业技术相互结合,建设具有高效服务、协同管理、立体感知等特点的现代化林业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物质、能源被誉为世界三大重要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日渐成为核心资源之一。无限的信息资源可最大程度地开发有限的物质资源,减少传统林业的刚性约束。林业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充分重视,有利于其成为林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利用新时代先进且科学的信息管理技术及手段来加强企业工商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发展与林木资源的矛盾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超量消耗林木资源的问题日渐突出,该文阐述了丹东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林木资源之间矛盾现状,着重提出了解决“菌林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由于世界化石能源被大量消耗、资源日益趋向枯竭,又由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导致环境污染和气候恶化,所以探索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经济具有深远意义。生物能源是利用生物质可再生原料生产的乙醇、丁醇、生物柴油、沼气、电力、成型燃料等  相似文献   

7.
<正> 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其原因在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受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种植业发展速度减缓,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结构矛盾日渐突出。调整结构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而水产业具有前拉后带作用,可带动农产品转化增殖,既可以家庭经营,又适合规模养殖,是关联度高、拓展性强的产业。加快发展水产业,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我国农业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是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既可丰富城市“菜篮子”,又可充实农民的“钱袋子”。如何加快发展水产业,确保农民增收自然成为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但随着 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超量消耗林木资源的问题日渐突出,该文阐述了丹东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与林木资 源之间矛盾现状,着重提出了解决"菌林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引领未来并决定着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是一个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发生前沿变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技术进步实现内生增长,以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相似文献   

10.
<正>刘永好认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农村产业小而散,缺乏统筹规划、劳动力空心化和中高端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刘永好建议,成立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共建农村产业生态圈,让资源聚起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只是个别产业的个别现象,没有成为各产业中重要的资源,人们也没有形成对无形资产的普遍重视。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通讯、交通、管理等领域技术水平迅速提高,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  相似文献   

12.
<正>生物燃料产业的突飞猛进,是否会改变国际农产品贸易结构?迄今的事实表明,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大发展,日益消耗掉大量玉米、大豆等粮油及其制品,导致粮食、油料等相关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发生转变,而且将  相似文献   

13.
影响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业产值、销售额、从业人员数及生物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生物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生物产业总产值影响不显著。在剔除生物产业总产值这一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后,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终模型和相关结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围绕生物种业、生物疫苗等高端产业,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开发、通过服务提升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企业、农民组织、生态科技、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集群;促进了农业的组织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簇生人们了对科技、生态的自觉需求,探索了一条农业与生态共赢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呈现出资源聚集联盟化、科技研推一体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市场服务平台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城乡统筹田园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地处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具有独特的生态岛域的地理优势和良好的长江水质环境。长江入海口咸淡水资源交汇造就了每年特有的“蟹苗汛”,从而成为了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河蟹最重要的种源基地,河蟹产业已成为崇明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崇明正全力整合河蟹产业发展资源,实现“抱团前行”,合力打通产业链条的堵点卡点,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打好河蟹产业发展的“组合拳”。  相似文献   

16.
<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建国以来我国稻田渔业经历"三起三落"跌宕起伏。既有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极具研究价值。稻田渔业作为以生物为载体的自然经济过程,突破了传统单一粮食产业,成为集食物生产、保持水土、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弘扬文化、发展旅游等多功能的复合产业,实现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业现代化的统一。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相似文献   

17.
<正>钟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江汉平原北端。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量充沛,林木资源丰富。多年来,钟祥市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张集、客店建成规模生产基地,在经济开发区建成了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形成了食用菌产业集群带,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外向型经济发展、产业帮扶和设施农业示范等诸多方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钟祥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SWOT视角,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国杜仲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首先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层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接着运用AHP法对杜仲产业发展态势进行探讨。结果显示:我国杜仲产业发展优势集中在区域、林地资源等因素;集约化程度低、栽培模式落后、良种利用率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劣势因素。目前,法律法规体系缺失、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标准体系缺失等因素,成为我国杜仲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同时,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支持等因素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机遇。由分析得出,S_(SPO)S_(SPT)S_(WPO)S_(WPT),表明我国发展杜仲产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我国杜仲产业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依次为SO战略、ST战略、WO战略、WT战略。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资源利用已成为当今世界“朝阳产业”,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四川生物资源特别丰富,为此可将坑害民为中国生物产品中心,分析了四川生物资源在中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旅游业,生物用品产业和生物种产业的利用方面。提出了加快四川资源利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将绿色发展战略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当前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加大的形势下表现出了极大的迫切性。辽宁城镇化建设存在着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城市病"、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要素保护意识欠缺等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绿色城镇化规划,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综合整治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辽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