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大体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上是自由定价;1953年-198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制定,而且全国基本上是一个价格,购销价格长期倒挂;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定  相似文献   

2.
<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极度短缺。为妥善解决好粮食供求问题,保证军需民食、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8月,国务院及粮食部相继颁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和《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的名义印制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决定从当年11月1日起,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在全国各地普遍使用。新中国粮票从1955年发行至今,已整整60周年时间。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国粮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稳健、顺利地实现了从“统购统销”向“购销市场化”的转轨。粮食经营从垄断走向开放.国有粮食企业产权从国有独资逐步走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粮票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党中央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规定,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对农村缺粮户实行国家供应粮食。对这部分农村定销、常年统销、因灾返销等农村粮食供应的有“农村供应粮票”、  相似文献   

5.
粮票,是我国粮食购销实行计划体制的缩影。自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1955年粮食部发行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以来,到1993年粮票在全国基本上被废止的近四十年中,我国先后发行了数量庞大、用途各一、名称不同的粮票。本文通过对粮票名称进行分类研究,来探讨这一历史时期的粮食政策,从而揭示粮食工作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一、保障军需民食的口粮粮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保证军需民食、国家建设和政权稳定,1953年,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流通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可以预期,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适应对外开放格局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框架将基本建立。加强粮食市场化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战略的高度把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促进和加快新体制的建立。一、从我国粮食流通三个阶段的沿革看粮食流通市场化的必然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流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生产导向阶段从1953年11月到1984年底是我国粮食的统购统销时期。粮食统购统销是一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粮食购销制度。它的推行,基本上了满足了城乡人民对粮食的…  相似文献   

7.
粮食统购统销是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工作中最重要的历史阶段之一,它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而且自始至终都表现了极强的政治性、高度的统一性和工作的严肃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购销政策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定购、国家定购等几个主要阶段,这些政策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粮情及粮食供求关系制定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总体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我国粮食购销政策的积极作用 (一)国家掌握主要粮源,抑制了粮食投机倒把的不法行为。我国粮食从1953年就开始强调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调运。明确了  相似文献   

9.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都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时期、走向改革开放的双轨制时期和跨入新世纪的深化改革时期。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首都粮食市场实现平稳运行,粮食储备充实合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粮食消费便捷丰富,粮食质量安全可靠,为建设国际一流  相似文献   

10.
一、粮食生产保障立法面临的形势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保障立法面临的形势主要是:一方面,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农业改造、1978年以来实施的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我国实现了温饱型粮食安全。另一方面,粮食生产依旧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逐步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一般分为粮食自由购销、粮食统购统销、粮食合同定购平价销售与议购议销、粮食市场购销等四个时期。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划分新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时期是粮食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问题,认真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时期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历年文件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粮食流通领域实行了长达32年的统购统销政策,这段时期,国营粮食部门对粮食经营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在当时的国情、粮情条件下,有力地保障了国家能把需要的粮食收上来,合理地分配出去,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吃饭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一再肯定粮食部门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粮食部门也因为自己有这段“光荣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份粮食企业和粮食工作者,不认真分析当前形势,陶醉在自己的“历史功绩”中,以“功臣”自居,以粮食是“特殊商品”自慰…  相似文献   

13.
自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中间经历了两次大的体制改革。一次是1983年实施的双轨制经营;一次是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销价。两次改革将这五十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83年正好是三十年。这一阶段粮食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垄断经营、统购统销、计划供应,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有粮食企业一直是我国粮食流通中的主体,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从1995年国有粮食部门实施“两条线运行”以来,由于没有把“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真正分开,没有找到“政策性”与“商业性”的最佳契合点,使政策性业务没有真正体现和落实政策,商业性经营没有真正按价值规律经营,造成了国有粮食企业的困难处境。政策性业务没有真正体现和落实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粮食政策不配套。国有粮食企业实施“两条线运行”以后,有关配套政策未能跟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粮食政策与粮食收购、销售、调拨、储运等各…  相似文献   

15.
《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粮食立法宜早不宜迟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工作都是单纯地在党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从1950年到1953年,实行的是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自由购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一直坚持了30余年;1985年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9年改为国家定购,1993年以后国家逐步放开粮食销售市场和销售价格,各地逐步改变或取消了城镇居民口粮凭证定量供应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一、从我国粮食流通沿革看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 ,粮食流通大体可分 3个阶段 ,即从生产导向开始 ,经过销售导向 ,进入市场导向。第一阶段 :生产导向阶段。从 1 95 3年 1 1月到1 984年底 ,是我国粮食的统购销时期。粮食统购统销保证了国家对粮食流通的垄断 ,基本上满足了城乡缺粮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并通过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的形式为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粮食严重短缺 ,长期求大于供 ,从而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流通格局 ,生产者追求的是粮食生产数量而不问质量 ,粮食…  相似文献   

17.
《粮食问题研究》1996,(6):10-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须坚持和完善现行粮食定购制度四川省德阳市粮食学会(一)我国从1953年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期间对购销政策进行过若干调整。1985年国家试图把粮食放开,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这使一些人产生错觉,认为粮食已经过剩,...  相似文献   

18.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国内贸易自由(1949-1953年)到粮食统购统销(1953-1984年),是第一个否定;从粮食统购统销到双轨并行(1985-1992年),再到市场化改革过程(1993-2003年),我国粮食流通即将完成第二个否定。中国粮食流通螺旋型上升的路程,符合否定之否定法则,吴硕同志全面介绍了从国内粮食贸易自由到粮食统购统销这一发展过程并作出自己的评价。本刊分三期刊登。  相似文献   

19.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从国内贸易自由(1949-1953年)到粮食统购统销(1953-1984年),是第一个否定;从粮食统购统销到双轨并行(1985-1992年),再到市场化改革过程(1993-2003年),我国粮食流通即将完成第二个否定。中国粮食流通螺旋型上升的路程,符合否定之否定法则。吴硕同志全面介绍了从国内粮食贸易自由到粮食统购统销这一发展过程并作出自己的评价。本刊分三期刊登。本期请看:  相似文献   

20.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是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历经了起步摸索、探索调整、改革发展、提质增效等四个阶段。当前,日益突出的粮食供需失衡问题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都暴露出当前粮食生产支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补贴结构、补贴依据、补贴方式、补贴标准等政策要素;完善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和粮食收购政策,引导农户生产者参与农业生态保护;推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法制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