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振华 《理论观察》2012,(1):147-148
整合各种资源,打造文化校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是高等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当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状况分析、问题探究,从全局角度通过革新观念、文化传播、教学改革、机制建设、氛国营造等构建文化校园,增强文化校园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是高校素质教育所面临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李言成 《理论观察》2013,(11):120-121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利用物的存在和精神的统一创建一种氛围,利用这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的高尚人格.本文主要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人起主导作用,支配和改造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起引导作用,对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展开讨论.重点针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校园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对教育塑造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倡导将学校办学精神充适凝集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创建饱含精神正能量的校园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复杂的群体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党员提升党性素质的应有之义,是党员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体现.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重大变化,新时期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复杂而严峻的考验.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应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不渝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坚守精神追求,切实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育人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广霞 《黑河学刊》2010,(9):106-108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体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营造一种积极乐观、求知尚学和高雅魅力的校园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学生的作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无声无息的接受着环境的熏陶的感染,其影响力不亚于课堂教学的效果。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四个途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产品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营造一个优秀的校园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6.
向冲 《改革与开放》2012,(14):147-148
红岩精神是历史文化名城重庆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重庆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优越性和可塑性,如何结合红岩精神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我们研究和谐校园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对于校园文化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点界定.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指校园精神文化.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广义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8.
高校的精神环境分为校园的制度环境、人际环境、舆论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尽管它们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都具有精神环境育人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感染功能。校园的精神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社会环境与校园精神环境的方向大体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才会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9.
廖婷 《魅力中国》2014,(7):384-384
校园文化是一所军队院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是校园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一种氛围,一种追求,一种精神,是历史的积淀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以企业文化为蓝本构建中职特色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专业文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郑娴 《重庆与世界》2015,(1):120-122
自由思想是庄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在当今这个愈加物化的社会显得尤为珍贵。从表象上看,庄子消极、叛逆、脱俗,但本质恰恰相反,他将自己积极的一面体现在执着追求美与自由的无边精神世界之中。庄子轻视名利,重视实现人生高层次的价值,为处于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与矫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创新的潮流导致部分大学生错误理解创新的深刻内涵,一味追求形式化、功利化以及高产出,浮躁的风气必然导致大学生创新质量的下降。而工匠精神所蕴涵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的尽善尽美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发展。工匠精神视角下注重创新典型宣传、推行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搭建"多学科"创新交流平台、打造校内外创新导师团队、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是大学生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对企业家精神内涵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精神.文章通过企业家精神要素、创新、竞争优势三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来构建新型企业家精神理论:企业家精神要素是四种能力的集合体;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更是企业家精神要素下四种能力动态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家以精神要素为基础,通过创新,最终追求的是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成长.通过文章提出的新企业家精神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小企业向大公司演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大学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成果。追求自觉的学术精神、向往永恒的道德精神、拓展敏锐的时代精神是重构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家,他的为人、为官、为文,都可以作为这一结论的有力支撑。但他身上的浪漫主义的特征也非常明显。无论是他所追求的完美理想和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还是作品中的洋溢的激情、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蕴,都散发出强烈的浪漫精神。浪漫精神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柳宗元的一生。政治理想的幻灭,是因为浪漫精神;文学创作的成功,也得益于浪漫精神。舍弃这点,对柳宗元的认识就难以全面。  相似文献   

16.
云萌  南征 《北方经济》2009,(24):91-91
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和谐校园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将核心价值、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融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认知和感受,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于广霞 《黑河学刊》2013,(11):131-133
对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研究是随着校园文化的研究而进行着,现在面对社会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情况,更多的学者对精神文化进行单独研究,本文主要的内容是对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内容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大致概况,目的在于为此问题深入的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它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融合的结晶 ,体现着大学的文化传统 ,蕴含着深邃的办学内涵。世界各著名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大学精神。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只有在培育优秀人才的同时 ,通过重塑今日大学精神来创造先进文化的现代大学 ,才是我国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9.
奉文从开封城市精神入手,分析了开封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对开封人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固步自封心态,提出用独特的城市精神,凝聚起市民的共同意志,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全体市民焕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王方根  郭玉琼 《理论观察》2014,(11):136-137
切实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任务。医科院校应紧密结合各自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特点,着力把医学生的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校训、校歌、校史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优良校风建设活动;开展对高校大师的学识与品格的宣传活动,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的重要切入点和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