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广东既是经济强省,又是资源能源消耗大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发展绿色贸易尤为重要。本文就低碳经济下广东发展绿色贸易的机遇、挑战展开分析,并提出优化外贸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广东外贸低碳化转型;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化石能源时代"向"新能源时代"的缓冲,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排斥高能耗产业发展,更不会制约传统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要从现实出发,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低碳经济,而非一拥而上。  相似文献   

3.
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属于低碳经济主要的特征,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却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了解和创新还不足,对于现在高碳战略的情况很难在短时间之内进行改革。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施多种措施。像是低碳战略的实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对产业能源的结构进行调整等。可以尝试建专门进行交易的碳市场,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是我责任由企业来承担。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具有先天优势,风能、地热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能源和水电能等再生新能源比较丰富,具有发展生物质产业、森林增"汇"产业和农林牧业的良好基础。文章认为,发展低碳经济要搞好宏观战略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积极发展静脉产业、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要制定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做到点面结合,加速低碳经济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即使气候变暖不严重,也要发展低碳经济,因为化石能源的耗尽是或早或迟的事情。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计划加市场,是低碳中国可行的好模式,千万不要舍近求远、弃中求洋。  相似文献   

6.
张晓青  张臻 《山东经济》2011,27(3):135-139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共中积极影响表现在中西部地区避免高碳锁定效应、建立碳交易市场及补偿机制和实施资源税改革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将带来新的区域竞争和区域合作;负面影响表现在发展低碳经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造成中西部地区就业岗位损失以及使中国目前的区域发展格局面临冲击等。为此,应采取一些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减轻或避免负面影响和更高的气候适应成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招标》2012,(35):3-4
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市场人士预计,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即将来临。地方发展规划频出8月20日,广东全省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工作会议在广州市召开。当日,广  相似文献   

8.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广东经济发展也将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型。文章运用DPSIR模型分析了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广东大气质量面临的压力、广东的大气质量变化、广东大气质量变化的影响及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面临后危机时代和低碳经济形势,煤炭产业的发展要着眼于资源大整合、大集团、大基地的实施,更要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并且要保持低碳发展,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慧  罗萍 《特区经济》2012,(2):37-39
在低碳经济潮流下,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已成为广东外贸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广东既是经济发展强省,又是资源能源消耗的大省。针对广东外贸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产业体系、出口增长模式、低碳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及低碳贸易壁垒的应对等方面探讨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张宇杰  尤壮  张莉  张放 《特区经济》2010,(11):287-288
近几年来,国际上不断地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并认为低能耗、低污染等在积极的层面可以落实在能源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因此,新能源对低碳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启示着拓展新能源产业无疑是推行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探讨我国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前进的可能性与机遇在此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李平 《特区经济》2012,(10):185-188
低碳产业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产业;产业集群是围绕某一产业由众多相关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特定区域内集聚发展,并形成整体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低碳产业集群是低碳经济时代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也是提升绿色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对产业集群的概念、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低碳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作用进行了总结,对低碳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本文认为低碳产业集群的培育需要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洗礼,持续创新能力的磨砺,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客户需求、集群网络的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文化的支撑和低碳竞争优势的挖掘以及低碳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3.
王如平 《改革与战略》2010,26(12):145-146,159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既有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技术、产业和资金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郭年顺 《南方经济》2019,38(12):15-32
主流经济学家把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大规模兴起,主要归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企业家精神和遵循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但是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在兴起之初就广泛和快速地进入到各个工业,尤其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基于中国工业史和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创业发展史的历史证据,文章找回"工业体系"这一被主流所忽略的重大历史现象和学术概念,从而首次提出一种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独特性的结构性解释。文章发现: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而来的门类齐全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解释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独特性的关键变量;已有的由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工业体系,从市场机会、技术能力和组织资源等方面塑造了民营企业的创业选择和发展路径。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是仅凭自由市场就会自动出现的普遍现象,而是在市场条件下充分利用工业体系提供的技术和市场条件才得以出现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排放定价机制形成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广永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35-38
低碳经济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碳排放量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要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生产环节,所以企业应该作为减少碳排放的示范对象和主力军。我国应尽早建立碳交易市场,提供企业碳交易平台,而碳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是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文章提出,碳排放定价机制的形成需要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碳交易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体制支持,需要碳税为经济手段的经济管理支持,需要碳测量系统为技术手段的技术管理支持,需要配额和监督机制为行政手段的行政管理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广东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要。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创新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国 《改革与战略》2011,27(10):64-67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发展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之举。当前,扬州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强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建立低碳文化,塑造低碳品牌。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既是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得机遇。笔者认为,扬州要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扶持力度。要营造浓郁的企业创新文化和低碳文化的氛围,低碳的理念不但要体现到生产和管理环节中,而且要纳入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低碳化产业转型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低碳技术运用及基础配套设施的滞后、低碳评价考核机制的缺失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低碳旅游的发展。文章认为,低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完善低碳旅游发展的制度安排,将其上升到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的层面予以保障;加大政府投资和旅游消费价格监管力度,严防低碳旅游投资成本转嫁行为的发生;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发展方式向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广东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的控制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能耗水平降低和能源结构调整空间有限,仅靠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提升广东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手段,广东亦需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瓶颈,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