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张可 《金融研究》2021,486(12):114-131
如何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实现减排和社会福利的双增进已成为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空间经济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和社会福利效应。基于199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二阶段最小二乘模型验证了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影响存在差异,区域一体化显著抑制了本地性污染物排放,但同时促进了全域性污染物的排放。(2)区域一体化与社会福利间呈现倒“U”形关系。在临界水平内,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3)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存在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促进了本地工业粉尘的排放,同时抑制了本地二氧化碳的排放,邻近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增进本地的社会福利。(4)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边界。本研究认为应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制定差异化环境政策,通过强化空间管理以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促进地区协同减排和增进社会福利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2.
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减排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可 《金融研究》2018,451(1):67-83
将环境污染视作非期望产出,在一个拓展的增长收敛框架下讨论了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及其理论机制。基于2003-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数据,构建了一个测度区域一体化的新方法,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估计了跨省城市一体化和省内城市一体化对污染排放强度收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城市间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并有利于减排,且近年来这种减排效应愈明显。污染排放强度呈现出条件收敛特征,经济增长收敛是污染排放收敛的重要原因。中国应利用好区域一体化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减排的双重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构建城市间共生互利的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减排。  相似文献   

3.
张可 《金融研究》2019,467(5):96-114
本文从空间视角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152个县级行政区的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内生双向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忽略区域创新对经济集聚的反向影响会显著高估经济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区域创新,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均显著促进了本地的经济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边界检验表明,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及地区交互影响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中介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创新网络化对经济集聚产生反向影响。本文认为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可实现双赢,区域发展和区域创新政策应形成融合联动。应树立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的全局战略思维,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发展和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环保部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治理效应及内在机制进行了考察,并从环境治理重视程度视角深入剖析了其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环境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促进企业对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减排且会受到地区环境治理重视程度的影响,在环境治理重视程度越大的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也越大,进一步地,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均较高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将会被放大,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均较低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被完全削弱,当邻近省份环境治理重视程度存在差异时,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仍然存在,但是存在被削弱风险。本文的研究将为深入推进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区域市场一体化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抓手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依据1997-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量产业结构升级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降低了本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也降低了邻近或具有经济关联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同时,本地区污染排放会受到邻近或具有经济关联地区污染排放的间接影响.鉴此,促进污染减排,应着力推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并构建区域间共同发展、协同管理的污染防治联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绿色信贷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金融工具。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讨绿色信贷对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不仅能够促进本地二氧化碳减排,而且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二氧化碳减排,即绿色信贷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本地—邻地”效应。即使变更估计方法、替换解释变量、引入新的空间权重矩阵和解释变量滞后项,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绿色信贷通过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提高本地和周边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这些地区的碳减排。研究结论为理解绿色信贷的碳排放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有效发挥绿色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环洞庭湖区33个县市区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全面测算城镇化水平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其低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在其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对地区内及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并且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大于地区内部。地区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在促进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也显著抑制了邻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开放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但这主要来自于地区间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地区富裕程度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空间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金融一体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一体化通过增加金融资源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本文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12-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力模型计算金融一体化指数,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与区域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金融一体化和区域绿色技术创新都存在空间相关性,本地金融一体化水平能够激励本地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也产生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中介机制检验则表明,金融服务效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增强了金融一体化的激励效应与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发挥市场机制在污染物减排中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有利于污染物总量控制,也有利于企业减排经济价值市场化,即企业新增加的排污权需要向政府或其他企业购买,老企业采取减排等措施形成的富余排污权(企业取得政府认可排污权超出企业实际污染物排放数量部分)可以出售,从而促进节能减排机制长效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和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增长极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提高碳生产率。第三,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的衰减边界为1000km。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及邻近地区的碳生产率,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无明显影响,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提高了本地区碳生产率并降低了邻近地区碳生产率。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数字经济对数字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碳生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要求持续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基于2007年起排污费提高的政策冲击和2004-2013年工业企业污染数据,本文使用倍差法考察排污费提高的污染减排效果以及融资约束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排污费提高后,污染排放水平显著下降,但产出也受到较大冲击;企业减排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大型企业主要通过降低污染强度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而中小型企业则主要采取降低生产规模的方式来降低污染排放;进一步基于环境投融资角度对企业减排行为的分析揭示,融资约束影响中小企业污染减排,加剧排污费提高对产出的影响。因此,提高绿色金融的环境投融资供给能力是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when governments behave strategically using pollution taxes and tariffs on imports. This competition leads to inefficiencies as each government seeks foreign rent and tries to transfer pollution to the other country. It is shown that banning tariffs leads to a higher level of pollution which decreases total welfare compared to the one obtained under restricted trade. As the rate of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transmission rises, the pollution-shifting motive is reduced and this leads to a too high pollution level. This problem is amplified when tariffs aren't available to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13.
In the presence of preexisting distortionary taxes, it is often argued that auctioned emission permits are preferable to non-auctioned permits, because the former generate revenues that may be used to reduce other taxes. This paper shows that when capital is internationally mobile, it may be optimal to use a combination of non-auctioned and auctioned emission permits, for both environmental and fiscal reasons. By letting the number of non-auctioned permits be a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amount of capital used domestically, they will attract capital to the home country. This may creat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terms of reduced transboundary pollution and may lead to increased public revenue because the price of emission permits may increase and because the tax base may be enhanc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optimal number of non-auctioned permits may increase as the marginal costs of public funds increase. JEL Code: D62, F21, Q28  相似文献   

14.
牛欢  严成樑 《金融研究》2021,493(7):40-57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环境税、污染存量和预期寿命的世代交替模型,研究环境税对环境红利和经济发展红利的影响。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研究表明,环境税能够实现双重红利(环境红利和经济发展红利),这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从传导机制看,环境税通过负收入效应使得资本积累下降,同时,环境税通过健康效应使得预期寿命延长,这又使得资本积累增加。环境税通过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影响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此外,环境税率上升使得用于环境治理的政府支出增加,这使得经济更容易产生环境红利。基于内生增长框架的分析表明,环境税有助于摆脱“环境贫困陷阱”,这为解释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参考机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新古典增长框架和内生增长框架下,均存在最优的环境税率可以极大化人均产出和经济增长率。本文认为,合理的环境税率有助于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corporate payout policies. Using a large sample of US data, we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both the likelihood and the amount of cash dividend payouts. However, we find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no bearing on the likelihood and amount of stock repurchases. The results from additional analyse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dividends is more pronounced for less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firms. We also find that the network component of social capital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dividends than the social norm component. Our results are robust to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of dividends and social capital and to the use of a two-stage least squares (2SLS) analysis to alleviate endogeneity concerns. Overall, we document that regional social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cash dividend payout policie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xamines optimal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environmental taxes for the case in which a polluting input is used to produce an internationally-traded finished product. The model allows for terms-of-trade effects under oligopoly and employs a general specif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function that encompasses special cases of local, global, and transboundary externalities. The model has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finance. For example, inefficiently high environmental taxes may be optimal for a net exporting country in non-cooperative circumstances, as the motive to shift rent by selecting an inefficiently low tax rate is countervailed by the incentive to shift the burden of the tax to foreign consumers. The findings identify the important role of asymmetric trade flows (denominated in both goods and pollution exchange) in determining optimal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tax policy under oligopoly.  相似文献   

17.
张瑞  韩飞 《财务与金融》2013,(6):69-74,80
节能减排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行业,更应做好低碳环保,推进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财务评价体系缺少对环境效益的评价,本文试图在原有的财务评价体系中加入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财务指标,使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综合得分,并利用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加入节能减排指标前后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研究节能减排是否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进  徐盈之  白俊红 《金融研究》2022,505(7):135-153
通过构建住房和便利设施供给内生的空间均衡模型,运用人口调查数据和反事实检验方法,本文考察了住房成本和便利设施水平变动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1)住房成本随着异质性劳动力向城市集聚而显著上涨,但城市便利设施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大,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2)住房成本上涨与便利设施水平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与配置,反映在城市体系上,使得城市的规模分布分别呈现出扁平化和向大城市极化的特征;(3)就福利效应而言,住房成本上涨压缩了工资溢价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空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福利差距的扩大趋势;更高水平的便利设施促进了福利水平的提升,但也加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状况。城市规模对上述福利效应存在放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