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在公有制条件下,国有企业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主体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如何界定,怎样确立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所有权,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并予以澄清。 一、国有企业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主体之一 国有企业是社会财产的所有者主体之一。只有对这一命题予以明确的肯定,国有企业才能最终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真正被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公有制的本质内涵是社会所有制,是全社会对社会财产的共同占有,不同于在私有制条件下各个主体对财产的排他性占有。这种社会所有制决定了社会财产所有者主体的多元性。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即表现为国家、国有企业、劳动者个人(对于后者,马克思表述为“重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三大主体。在对社会财产的关系上,它们之间是平等的所有主体。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在企业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集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被认为是我国法律关于劳动权的规定。理清劳动权的内涵将有助于处理好劳动者与国家在就业活动中的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4.
私有制企业劳资利益关系是指在私有产权单一的情况下私人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具有私有产权单一化、权力的不对等性和利益分配的独占性等特征,对企业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产权结构、工会协调及政府调节等因素决定了劳资双方利益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5.
劳资关系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劳动者、资本和政府的三方关系中,政府是决定性的因素。劳资纠纷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的缺位。从宪政视角而言,公民的劳动权是宪法上权利,保障劳动权是国家的义务。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劳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法定职责。  相似文献   

6.
企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参与企业合约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均衡,它的前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机制.因此,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在微观层面上对以“新三会“为基本框架的企业治理结构在元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充实、改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的体制和形式,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例》第3条规定:“企业财产即企业国有资产”。“财产”,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用语,但在用法上有区别。在英美法系国家,财产一词指财产所有权。一个没有形成权利而仅仅是事实上被占有的物,并不是财产。在此意义上,财产与没有…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制度理论研究中 ,权力与利益关系在各国、各个时期的企业制度发展中表现得非常重要 ,透过权利关系可真实反映企业制度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权利关系在制度理论模式与企业制度实践中的分析 ,提出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9.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即通过企业制度创新稳妥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现代公司制度恰恰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制度安排用以解决政府与企业之间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的问题。依照现代公司制度,国家作为出资人退居到股东地位.以股东方式依《公司法》行使股东权利。由此形成了所有者拥有股权,并依照股权比例对企业重要人事、重大决策和收益分配行使决定权,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制度理论研究中,权力与利益关系在各国,各个时期的企业制度发展中表现得非常重要,进过权利关系可真实反映企业制度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权利关系在制度理论模式与企业制度实践中的分析,提出了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1.
国家权力既是个体权利的侵害者,也是个体权利的有效保护者;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的积极作为,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于是社会权利观念诞生。社会权利在古代出现了萌芽,在中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在近代学者们分析了社会权利的含义及内容,论证了其合理性,在近现代宪法法律对其予以确认。社会权利是一项基本权利,本质是保障公民其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体现的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权、劳动权和受教育权等,保护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严重亏损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影响深化改革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借鉴市场经济先行者经验的同时,也不自觉地继承和接受了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要保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不动摇,就必须坚持劳动创造价值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中国企业改革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分配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说明劳动者必须直接参与利益分配,建立个人、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性。并对实现这一措施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建议意见,使这一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所谓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的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该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可见,股票期权通过股票价格这一媒介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最终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国家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有着"中国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水平。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质是对经济业务流程关键点的控制。通过不同的人员进行权力分解与制衡,以达到防范、控制国有资产损失风险之目的。除必须在国家法规框架之内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需按照出资人规定,考虑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同时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所谓政企分开,主要是指政府与企业在经济体制中各自摆正自己不同的地位: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实体和主体,在国家法律范围内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政企是否分开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统一组织社会生产,直接管理企业,主要指国有企业,从人财物到产供销都由政府包揽,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从一定意义上说政企不分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6.
<正>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理顺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必然的逻辑深化,其目标是使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微观基础。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一、改革产权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必然的逻辑深化产权即财产权利,作为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是指财产所有者依法享有的对物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它是由多项权能构成的权利体系。多项权能可以统一于一个所有者主体,也可以在同一个所有者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企业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影响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因素出发,构建了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在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方面的博弈模型。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实施三项贴水措施,可促使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双方,均能够从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中所获得的长期利益大大高于其由欺诈而获得的短期利益。这样,在促使双方博弈达到均衡的同时,亦加速了企业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  相似文献   

19.
赋税的依据和原则有两条“交换说”和 “权力说”。其中“权力说”被用来说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赋税依据、原则和作用;“交换说”把公共服务产品作为商品对待,以此说明市场经济体制的赋税依据,原则和作用。“权力说”和“交换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对立,又统一。  相似文献   

20.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市场主体,能否妥善处理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市场经济可否健康运行。本文从当前中国行业协会与政府关系现状的描述着手,揭示这一现状的由来及其所引发的种种弊端。通过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释了行业协会权利与政府权力相抗衡以及政府允许并鼓励行业协会制衡的原因,最后对行业协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