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失地农民再就业一直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从消除制度缺陷、提供培训资金支持、拓宽非农产业就业渠道、搞好就业培训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尚未见到实效。失地农民再就业受到收入水平、生活成本、工作环境、技能要求、地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应当在注重产业布局和调整的同时适度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强化用人单位培训责任、系统设计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破解失地农民"被城市化"后的再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状况,以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失地农民安置政策为例,在总结再就业安置方式基础上,分析失地农民对再就业安置政策的评价,找出政策实施偏差,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包括货币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留地安置、招工安置、就业培训安置等五种方式;而失地农民对安置政策产生了"不了解"、"不满意"、"不接受"和"不认同"的"四不"现象,需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帮扶、媒体监督和失地农民自主转变观念来促进政策认知和执行。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作为新的弱势群体,他们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边疆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更是关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呈贡新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现状的实证调研,分析了其再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斌 《黑河学刊》2011,(1):27-28
失地农民社区经济建设是一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当前失地农民社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表现为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就业能力不够、社区工作者的经济观念落后、社区工作重心失衡、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等。对此,加强失地农民社区经济建设要着力抓好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失地农民社区经济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整合社区资源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马骁  张联社  徐晨 《中国经贸》2013,(12):127-129
本文主要描述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社会融入情况,旨在说明失地农民一方面希望在摆脱农民身份后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又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融入的无奈,以及失地农民面临诸如再就业渠道限制、心理适应困难和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等影响社会融入顺利实现的难题,并针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难题总结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比如加强政府宣传力度,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培养失地农民的积极心态,畅通信息渠道,实现公开透明施政,以帮助失地农民拓宽就业渠道,获得更多就业机会,进而培养失地农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实现社会融入,重塑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黑龙江省王明山屯的实地调研,从主动失地农民的性别、 年龄、 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再就业障碍和收入状况,分析主动失地再就业的问题.研究表明:男性的就业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越偏向于不就业和第一产业,年龄小的则偏向于第二三产业;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非常狭窄;再就业障碍存在技能缺失、文化素质不足、 思想观念落后;再就业收入低,生存困难.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中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霞 《乡镇经济》2008,24(9):47-50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应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问题;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培训机制;强化信息服务职能,增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加大法律支持,提供法律保障。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条件,是理想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昭平讯昭平县切实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今年1~8月份共发放216本《再就业优惠证》,累计为2927人实现再就业。近年来。该县积极寻找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扶持力度.做好就业和再就业管理和基础工作.抓好用工信息的发布和劳动力资源库建库工作.通过举办招工招聘现场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农业土地被转作他用致使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解决好失地农民再就业,既是改善失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民生问题,又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财税政策缺乏激励机制影响到失地农民再就业,提出了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文章基于江西省G县的实证研究,提出从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支持和援助机制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文章通过分析营口市鲅鱼圈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发现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主要存在再就业农民从事低端产业,再就业难度大,市民化进程慢等问题,并分析了问题成因,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对营口市鲅鱼圈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在征地补偿、就业与再就业、社区生活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增强失地农民的政治参与,通过构建失地农民团体、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三位一体的参与式民主模式,能有效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表达和落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就业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国家、省、市都发布了支持创业、增加就业的相关政策.其中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就是中央出台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扶持政策之一,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举措,该项政策能否落实好坏,不仅涉及民生,更关乎稳定.  相似文献   

15.
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以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在劳动力超供给的情况下,面对1000多万要求就业和再就业的庞大劳动大军,这些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再就业工程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就业工程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采取以政府为主,通过资金投入、政府政策扶持和加大就业服务力度等措施,采用企业安置、自谋职业、社会协助解决等手段,为失业人员和企业“冗员”提供再就业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主动地把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当作一项主题鲜明的政治任务来抓,具体工作中采取:坚持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有机结合;把培育发展市场主体作为拓宽再就业渠道;把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作为推进再就业工作的保证。2005年上半年,全市工商系统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渠道共帮助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719人,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工商管理费用90万元。为345名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办理了营业执照,并减免工商管理费用达86万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渤海聚焦     
北京:完善再就业政策扶持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北京进一步加大了制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力度,陆续制定出台了涉及再就业资金、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及担保、岗位补贴等各个方面的配套政策11项,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今年上半年,北京劳动保障、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抓好政策落实。截止到6月底,全市已向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15万个,帮助2.45万名失业人员通过自谋职业方式实现了再就业,并为292家企业、4.8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拨付各项促进就业经费1亿多元。社区继续发挥就业主渠…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失地农民经济适应状况进行调查,调查集中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人力资本和生活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甚乐观,收入状况不是很理想;人力资本是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失地农民就业权益保护不充分,政府作用欠缺;失地农民对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培养其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建立以社区互助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支持系统,向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等。  相似文献   

20.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就业再就业作为一种民心工程,需要实施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贫有所助、业有所就。财税政策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中具有其他各项政策措施所没有的综合效能。因此,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时,首先要针对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应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就业再就业的引导、规范、支持、激励等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