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马克思充分厘清了共同体脉络,并指出真正共同体思想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清当前全球大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世界新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现实产物,在合理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新动态所提出的创新性共同体形态。为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文章在深入分析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三大思想意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继承与时代性革新。  相似文献   

5.
共享的互联网时代为文化自觉提供了新的内部与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外部挑战而言,意味着国家地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布局(新常态)的调整与转变;就内部挑战而言,意味着更广阔的全球与地区定位及互联网+与共享价值观的推广.本文通过分析共享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自觉表达机制,论证了在共享网络空间共同体中提升民族凝聚力、 直面机遇与挑战,以文化自觉应对时代发展,以期达到话语沟通层次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的飞跃,也是在中国本土化的创新过程和一带一路等具体实践检验的过程。文章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背景并阐述其重要意义、挖掘其现时价值。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帮助解决全球治理新问题,为促进全球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7.
该文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过程及国内国际的响应。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外交;加强全球治理,担负起大国的责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科技观是立于现实、关注人的科学技术思想,与当今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目的主体的一致性——强调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奋斗目标的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将其目标信念极具现实性的融入到其科学技术思想建设之中。文章将从科学技术发展基础、科学技术经济推动与人的解放、科学与人和自然等维度剖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推动经济的命运共同体意蕴。  相似文献   

9.
罗馨 《改革与开放》2016,(20):50-51
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此种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国情的战略规划,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力向导,是推动型国际关系建设的强大推手,更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它既是中华民族"和合"哲学思想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史观哲学思想和世界交往理论时代性的体现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蓉 《理论观察》2011,(2):32-33
对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是库恩的一个重大贡献。系统解读库恩科学共同体的文化社会维度,展现库恩科学哲学思想中的文化社会维度,有助于拓宽当前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马克思的各个主要著作中都有提及此思想。它涉及到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更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相一致。在当代,习近平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因此,只有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联系,才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提炼,是面对国际两大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经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正在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联合国曾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决议,充分说明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哲学构建,有着深层的哲学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共建、共有、共享创造了认识论上的理论基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诉求体现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程乐 《理论观察》2023,(10):72-75
东亚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立体的多维体系,文章从东亚区域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出发,对东亚共同体合作策略进行了探究,探讨以构建东亚生态文化认同为内核的深度务实合作向度,构建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新模式以及以东亚生态城市共同体为载体的东亚生态文明共同体建设路径。东亚区域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价值在于可以为东亚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和东亚和平合作指明新的方向,同时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区域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影响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中非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国际市场上竞争等.中非政治、法律与价值观存在差异性,西方大国对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进行限制排挤、捏造“中国威胁论”、谋取能源和政治利益等分化干扰中非经济合作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是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对国际关系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如何在该理念指导下大有作为,中国外交如何进一步向前发展,担当起大国责任,为最终构建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力量和智慧,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外交和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阐述,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不应仅仅从国际事务层面,而更应该从国内事务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我国的发展价值.如何实现"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通,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根据不同的载体,本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分为社会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 区域共同体、 精神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等,以此来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实现"中国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了其正义观,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种正义观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正义价值,具体表现为独特的法治正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国际法的调整。为了践行这样的法治正义,中国需要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为国际法准则,并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实践,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