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运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采用带动优势、贡献优势、需求收入弹性以及加权综合法等方法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工业的不同产业进行定量化评价,确定我国工业发展的优势产业,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州工业优势产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  张凡  姚昌强 《新疆财经》2011,(2):16-21,36
本文运用产业优势指数计量方法对全疆14个地州市及兵团的36个工业行业优势状况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评价出各地州的工业优势产业以及各地州当地产业优势度较强的行业;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州优势产业又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各地州应予以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最后对各地州选择和培植工业优势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没有绝对产业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相对优势产业,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吸引人才。具有绝对人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应集中发展优势产业,转移相对落后产业,破解"民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4.
张智慧 《宁波经济》2014,(5):14-16,21
宁波市海曙区充分发挥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势,致力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逐步形成了以三产为主要支撑的良好格局。但随着全球"再工业化"浪潮兴起,以及周边县(市)区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海曙区产业面临调整优化压力。因此,必须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产业内部层次提升发展,大力发展新型都市工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海曙区产业结构优化步伐。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在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 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 在区域布局上提出“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 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权 《辽宁经济》2006,(5):21-21
随着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东北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辽宁是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要想振兴辽宁经济,关键在于利用资源产业优势,适应入世后经济运行规则,发展以两大基地——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为主的产业集群,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相似文献   

7.
杨威  舒波  韩红 《辽宁经济》2023,(5):26-31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本”。推动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筑牢制造强国之基,是辽宁维护国家“国防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要政治使命。本研究通过梳理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发现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瓶颈因素,进而系统探讨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如何“锻长板”“补短板”,释放既有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潜在比较优势、开拓创造未来比较优势,为加快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辽宁贡献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方面.从1993年到2002年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的演变中可以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有所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有所下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为此,应制定适合省情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战略;整合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扶持重点产业;加强与扶持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与辽宁、吉林的合作,搞好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制造业为样本,基于优势演化的视角,分析地区经济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市场潜力、产业组织、技术水平3个纬度判断重庆市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以增长速度、技术进步率、产业关联性3个纬度判断重庆市制造业中的主导产业。而该地区经济下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存在重叠的地方,定义为"主导优势产业",以重庆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需重点关注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并培育该经济区域内的内生比较优势,促成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辽宁工业的心脏。要想实现共和国装备部这一目标,辽宁就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在此过程中,辽宁要如何改变自身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最终打造成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本期策划将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快补齐工业短板,迅速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主导模式和重要抓手,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合理布局,提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加速产业集聚,着力扶持龙头企业与名牌产品,努力构筑产业多元、集群优势明显、带动力显著增强的工业支撑体系。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1号文  相似文献   

12.
辽宁区位、产业优势明显,在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以及东北振兴的背景下,建立和形成内在增长和创新机制,释放经济肌体活力,提升竞争力,是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是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的加速器和动力源,必须处理好"四强"行动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功能定位,把握住存量、增量、质量、能量、总量等五个着力点,相互借重,叠加发力。一是盘活存量。工业要扛起"产业兴省、工业强省"的大旗,对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三化"改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路径研究——以辽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老工业基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高能耗行业所占比重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得到强化等,但产业结构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两条主线:一是谋求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二是通过高技术化和全球化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等措施来增强辽宁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一、加入WTO对中国产业的影响 (一)有利于推进我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入WTO后当关税被削减、非关税措施被取消后,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表现为该产业产品价格的优势。我国由于劳动力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上,与期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相竞争,占领国际市场份额。象我国的纺织服装业、鞋帽、玩具制成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从近期看这些产业就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加入WTO前,一些国家用非关税壁垒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入,甚至采取歧视性待遇,使我们这些优势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争得了同世贸成员国同等待遇,使我国与143个成员国商品出口变得畅通了,提高了国际市场份额,打开了新市场,同时使国内市场能力扩大,就业增加,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目前区域创新机制建设面临的障碍,提出了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人才兴省战略、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来加强辽宁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机制建设,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  相似文献   

17.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优势产业,石化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石化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省的石化工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促进我省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级决策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石油化工业的现状以及阻碍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促进辽宁石化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东与东盟优势产业的竞争互补关系将决定未来双方经贸关系发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地域分工和利益格局的演化。本文通过测算2004—2007年广东与东盟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对比分析了双方优势产业的分布及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广东与东盟优势产业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广东与东盟总体上优势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但广东优势产业对东盟整体及各成员国出口仍具有较强和广泛的互补性,广东与东盟经贸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从竞争优势理论到群理论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优势是局限在企业的层次上,即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的企业与它国的企业相比较时所具有的竞争力。将竞争优势由企业扩大到区域、国家竞争层次,就产生了区域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问题。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通过对世界上10个发达国家中的100多个企业的发展和经营状况进行研究,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国家经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说到底是若干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国家的竞争优势产业是由区域内成组产生的企业促…  相似文献   

20.
传统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甘肃已经成为国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风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基地,甘肃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产业特征,其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是紧紧依靠资源,但不依赖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也要尽力弥补和避免劣势,二者兼顾,并行不悖,才能创造出工业发展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