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现代社会人们对城市住区的环境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气候和认知方面的原因,开发商和设计人员在寒地住区环境的设计和建造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本文从寒地住区的使用现实入手,分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住区中生活的老人、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群体.提出了环境设计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必经阶段,户外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绿化设计是当前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绿化设计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为更准确地反映重庆市北碚老城区儿童享有户外活 动空间资源的现状,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配置的社会绩效 评价方法,基于行政单元之下更微观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更精细 的常住儿童人口数据,以地形、道路、边界围合及用地性质等 因素划定的功能单元作为研究单元,计算各功能单元儿童人均 享有面积,进而评价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的社会绩效。结果 表明:北碚老城区缺乏对专属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儿 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不公平;相对低绩效水平的功能单元占单 元总数的29.41%,未来应首先关注低绩效单元中儿童活动空 间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诸多因原有自然基底条件限制或用地性质转变等原因,而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土地发展成为城市荒野空间。从城市自然再认知的角度出发,辨析了城市荒野在传承人地共生关系、承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质;梳理出城市荒野的基本类型与存续目标,包括初级荒野的整体保护、次级荒野的再生与利用、间隙荒野的激活与新生,以及类荒野的认知引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出每类城市荒野空间发展的典型策略与应用情境,以期从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层面推进城市荒野空间有效的组织利用,为中国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系统化认知儿童日常户外行为需求及其与社区 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紧迫要义。 基于儿童视角,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 象,调研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 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采集社 区建成环境各要素属性,经数据分析,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 为及满意度建成环境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 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 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社区户外空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 建议值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欧美经济的疲软和人民币汇率下调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将目光瞄准内贸市场,这一块被忽视的蛋糕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内市场的众多行业中,儿童旅游消费市场又尤为独树一帜,加之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对于家庭中的"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格外看重,由此催生的旅游消费市场几乎难以估量。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儿童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需求特征,提出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推进,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解析澳大利亚城市水管理目标的转型及水敏城市设计(WSUD)演进过程,将水敏城市设计演进分为萌芽、产生、示范及应用4个阶段,进而分析其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前沿趋势,为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启示与借鉴。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行政与制度建设、设计科学依据、项目监测与评价、项目示范推广,以及处置序列合理组织5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8.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