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外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上有关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金融概念、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及碳市场风险管理和政策安排等方面。这些理论成果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可以从建立功能完善的碳交易所、规范发展碳交易市场、拓展碳项目融资方式、多方位提高人们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等方面尝试构建中国碳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
抵消机制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和试点碳市场连接的关键环节。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已运行的8个试点碳市场都设置了抵消机制,且大部分试点碳市场还制定了专门的抵消机制管理规定;但在最高可抵消比例、来源项目类型、区域和时效等方面还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还发现,各试点碳市场普遍存在可抵消配额量远高于市场成交量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试点碳市场出现交易低迷问题。未来各试点碳市场跨区合作将会不断推进,维护市场运行稳定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不仅需要严格控制可抵消量规模,还需要及时评估已设置的抵消机制的运行效率,并进行积极完善。与此同时,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和稳定运行也需要构建统一而完备的抵消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解决“碳泄露”问题、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及增加税收来源三方面的原因,欧盟于2021年7月重提碳边境调节税。基于征收国家范围、征收行业、计量方法、存在形式等维度剖析欧盟碳边境调节税预行机制,发现其运行面临是否满足WTO规则要求、是否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是否满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否能够获得预期市场效果四大争议。对中国而言,欧盟碳边境调节税一旦实施,在短期内会冲击钢铁、水泥等行业,导致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从长期看,则能够促进中国产业绿色转型,影响国际碳定价权竞争。鉴于此,国内层面需大力完善碳交易市场,统筹排放总量目标,完善数据统计机制并做好立法工作;国际层面应积极进行气候外交,反对以单方面标准征收碳边境调节税,推动构建温室气体减排国际性框架,在碳排放定价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罗道芬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3):27-28
论文在梳理当前我国排污权交易效果的基础上,对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管理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的策略,旨在为不断提高我国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更多参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5.
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及混乱程度一般认为是无法量化和衡量的,只能通过组织内部各项定性指标来进行评价。热力学概念熵是揭示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定量方法,而企业的系统性、开放性为企业组织结构熵的提出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企业管理中引用熵理论,有利于更加直观地了解组织结构合理性问题。通过耗散结构理论对无序、混乱、熵值较高的组织结构引入"负熵"进行改造,降低企业组织结构熵值,使组织结构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在阐述碳金融相关概念和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并发掘出长春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发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市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有效措施与手段,进而推动我市商业银行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范澍田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10,(7):39-43
熵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熵理论对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将熵理解为混乱程度的量度,为熵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打开了缺口。文章回顾了熵原理的发展,分析了熵原理与标准化的关系,并运用熵原理解析了企业标准化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企业标准运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核心要素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主体、碳排放权的取得、行使和消灭四个方面。碳排放权交易的参与主体包括绝对参加者、项目参加者、协议参加者以及自愿参加者。碳排放权的取得有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其中,无偿分配方式划分为基于"祖父法则"的分配和基于"基准法则"的分配;有偿分配方式包括政府定价和拍卖。碳排放权主体可以将碳排放权用于提交、转让、存储和借贷。碳排放权因履行碳减排义务、期限届满以及收回等原因而消灭。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物资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铁路物流市场的发展。铁路物流系统时时刻刻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的交换,通过开放性、非平衡性、涨落和非线性四个方面,使用熵变模型对铁路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铁路物流发展应注重结合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强科学管理,培养专业人才等,实现铁路物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变暖的根源,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上的活动都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全球减排的总趋势下,降低供应链决策对环境的影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文中介绍目前学术界将碳排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的研究热点,包括可持续供应链、碳足迹和碳交易,最后总结了研究现状,指出了以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而碳排放权交易正是最有效的减排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各国已得到广泛实践,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相似文献
14.
Jonatan Pinkse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16(1):12-25
The adop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in 1997 has led to increasing business interest in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It has also created much uncertainty for companies, particularly about the role of trading in realizing emission reduct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at drive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show interest in emission trading and carbon offset projects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data of 136 companies derived from a questionnaire, it also examines the role that country of origin, industry affiliation and companies' environmental strategy play in this regard. Findings show that industry pressure and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a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mission market. It appears that climate policy particularly induces energy‐related industries to reduce emissions, which puts them ahead of other industries with regard to their interest in emission trading.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Climate change regulations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firms that produce large volumes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rdingly, firms in the trade‐exposed emission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critical regulatory stakeholders. Following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s ratifica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in 2007, the proposed installation of a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is one of several business concerns as the government seeks to implement climate chang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 stigate some of the major concerns that confront emission intensive businesses, and ask what the critical issues are for firms as a consequence of climate chang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heir strategies. The study uses a concept mapping and analysis technique to reveal that future 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impacts resulting from emission reduction initiatives represent serious strategic concerns to stakeholder firms. Adaptable business strategies offer a potential solution to these perceived concerns and problem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节能减排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审计若能促进节能减排,将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作用。基于2010—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其对产能利用率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试点的节能减排效应在审计强度较高、财政状况较好以及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地区效果更加显著。以上发现将为国家审计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进行分析,设计了供应链系统运作模型框架。通过对系统间的协同分析,运用熵值理论和可靠性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和度量供应链运作风险,并提出了供应链运作的风险规避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变动有着较大影响;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高或煤炭消费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区其碳排放强度较高,但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有效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第二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较大,其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我国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实行结构节能减排上,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产能落后的行业、实施产业转移、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方面入手实现全国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王季云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9,421(6):4-9
有序化是标准化活动的本质,探寻有序化的形成机理有助于研究标准化活动的内在规律。标准熵增反应了标准化系统有序化程度不断递减的规律,而标准耗散结构的形成是标准化系统有序化程度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它的形成源于标准化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换,即开展适宜的标准化活动。文章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标准熵和标准耗散结构,并运用数学模型来解析标准化的内在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协同发展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宏观政策引导、产业政策吸引和行政手段推进为主,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结合京津冀三省市工业细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分析以及碳市场交易情况,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细分行业应实施区域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其余行业实施碳税。建议采取\"补贴碳税\"的形式保障河北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享受清洁环境方面的公平性;采取\"补充碳税\"的形式控制河北二氧化碳排放,以实现京津地区的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