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整理与分析,把城市山水格局对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归纳为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构筑绿地系统框架;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3.
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以及富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同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特征,是历史场景的综合体,在城市软环境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导致城市风貌的遗失,理性的膨胀与人文尺度的失落造成了城市面貌同质化严重,自然景观的简单拼凑致使识别性降低,过度设计和攀比形成风貌的模糊,现代技法的滥用造成“原真性”的缺失、原住民等公众参与意识差等现象.  相似文献   

4.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对龙海市城市风貌特色分析入手,确定城市形象定位为:恢复"月港"古城风貌,塑造具有闽南(龙海)文化特色的现代山水城市.然后从塑造方法、基本格局、分项设计、实施保障四个方面对龙海市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上海市为案例地,采用无监督学习算法中的DBSCAN聚类、K-means方法,以及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通过空间大数据分析,解释城市宠物医院空间分布,探索其多元影响因素,并通过多源质性数据对空间分析结果进行深度阐释。研究发现:(1)空间特征上,上海市宠物医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县扩散的趋势。(2)集群分布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共呈现41个集群,主要位于上海市主城区,逐渐向西南部和西北部扩散。(3)空间演变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各集群的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演变特征。(4)层级划分方面,上海市宠物医院分为五级,并呈现“一核多级”的空间分布特征。(5)影响因素方面,公交站点密度、公园广场密度与宠物医院密度呈负相关,宠物用品店密度、住宅区密度与宠物医院密度呈正相关,各要素影响程度具有空间分异特征。最后,文章指出宠物医院存在的多元可达性问题以及数字化背景下的新趋势,为我国通过城市空间管理提高社会福祉提供了新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发力点。随着智慧社会的到来,不断丰富的数据源已经成为感知和理解城市空间的有力武器。城市空间治理作为空间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目前仍缺乏统一协调的框架来应对其面临的失效、失序、失衡问题。这促使数据驱动成为未来治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从而深刻推动了空间治理由经验式向科学式的逻辑嬗变。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有助于强化城市空间治理在不同单元、不同层级、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文章提出数据驱动的城市空间治理需要基于海量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打造互联互通的数据管理平台与刚柔并重的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构建城市安全格局和功能格局明确城市空间发展基本框架,利用城市智脑平台形成空间监测、评估、模拟和决策全流程的智慧化治理框架,从而实现城市空间的高质量、协调、公平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城市风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从绿色基质、山水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城市建筑等五个方面对南宁城市风貌现状做出深入的分析,提出南宁城市风貌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在规划中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金钰 《江南论坛》2022,(8):84-88
城市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深刻勾连是城市区域文学研究的基础。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既受到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参与到城市文化变迁的过程中,二者彼此影响彼此成就。本文以苏州为例,在廓清苏州城市文化历史渊源与丰富面相的基础上,即阐释苏州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同时,进一步探究“苏州”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品格与风貌。  相似文献   

10.
城市总体风貌设计是总体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城市风貌概念的界定、派起及所面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总体设计应该通过理清规划定位、明确研究内容、构建科学的编制办法和实施保障体系来完善其编制体系,提升编制的科学性.城市总体风貌设计编制办法的完善,将进一步的充实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内涵,引领城市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2.
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的相关关系——以长沙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安桃  刘丹 《经济地理》2006,26(4):598-600
对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它涉及到城市规划、行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国许多城市的规划重点集聚在物质建设上,没有把人文关怀放在应有的位置。文章从城市感应空间、城市规划等概念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在长期关注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感应空间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了运用。城市规划和城市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人类。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能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增加城市的“可读性”,增强居民对城市的好感;相应地,通过了解居民对城市特点的感应和认识,可以测度城市物质空间及其文化风貌对人刺激的能力,为规划一个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依据。城市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印象,提供清晰的标志,丰富市民的感应空间。  相似文献   

13.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它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是城市个性与魅力所在,它标志着城市社会发展与空间利用的和谐程度,体现着城市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品质,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现.作为具有山水资源优势和历史人文积淀的溧阳,城市特色的塑造相当重要,本文就溧阳城市空间特色的建构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为溧阳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理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基于熵权TOPSIS法对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使用标准差椭圆和Kernel密度估计法探察其时序变化态势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全国范围内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农业数字化的综合系统和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其中数字化应用子系统发展潜力最大。从时间演变序列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逐年增大,但中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差距却在不断缩小。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区位分布总体呈“偏东北—偏西南”走向,空间形态呈明显“高—低”集聚特征,三大区域空间集聚形态同全国保持一致。据此,应挖掘各区域农业数字化应用潜能、发挥各区域“先富带动后富”效应、激发各区域协同转型升级动能,以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提高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水城市的考量,从临水望山视觉空间意境探析入手,概述了山水营城的视觉空间溯源、山水文化的视觉意境传承和山水城市的视觉界面演替三部分内容。以济南佛山倒影视觉空间界面为例,架构真实视野下的佛山倒影视觉空间界面,提供参数设定和界面矢量化提取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和美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视觉界面吻合度进行量化分析,提出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的控制策略及吻合度修正方法,并结合界面显山度指标的控制,将视觉界面空间指标应用于街区形态导控。  相似文献   

16.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未来五年,福州市将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核心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优势,进一步增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全面发挥福州的海洋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大力实施“一城两翼双轴线”城镇群发展战略,加快构筑跨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式城市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阶段“重量”而“轻质”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了诸如景观视廊受阻、风貌破败等大量问题。对此,自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城市修补专项规划,以修复及更新城市建成环境,促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然而,由于缺乏对城市环境整体效应的统筹考虑,故在城市实际修补过程中,城市局部地块的品质提升反而对城市整体品质构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CN)和城市场景要素深度学习数据集,对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了大规模且高颗粒度的精确识别,同时与空间数据叠加,对复杂建成环境中的景观问题进行精确分析,并基于分析成果辅助后续城市规划设计实践,逐层递进地对城市复杂建成环境进行精细化修补。选择位于嵩山脚下的登封市作为案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城市修补等规划领域的前瞻性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微观地块交易数据构建了容积率规制指标,并基于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出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蔓延指数,重点采用工具变量法考察了容积率规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容积率规制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法定容积率上限均值每下降1%,城市蔓延程度将增加0.11%。其影响机制在于,加强容积率规制通过促使建成区面积扩张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两大途径导致城市空间趋向分散化。本研究对于如何科学实施土地利用规划,推进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2018年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自然、人文多源宏微观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冷热点、标准差椭圆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中国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PM2.5浓度与碳排放空间呈现集聚态势,前者集聚度高于后者;减污降碳效应存在南方优于北方,先减污后降排的发展趋势。(2)PM2.5浓度与碳排放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基本保持一致,重心均位于河南省,方向为向东北方向偏移。(3)考察期中国城市PM2.5污染存在“南北冷点、中部热点”的哑铃形空间分布和“热点减、冷点增”时序变化,碳排放呈现“热点北聚、冷点南散”的南北方“极化”和“双增”趋势。(4)多尺度MGWR模型结果相比经典GWR模型更为精准与可靠,不同时空尺度减污、降碳的主要驱动力有所差异。通过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一项耦合系统治理工程,发现影响城市减污降碳主要驱动力为降水量、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空气流通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升级,且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