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加植被绿化是调节城市微气候和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策略之一。然而,对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特征和热舒适度调节却鲜有研究。以杭州11种常见竹类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竹类植物群落的微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不舒适指数来评价不同竹类植物群落对人体热舒适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光照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群落能够降低空气温度1.5~2.6℃,增加相对湿度3.0%~7.9%,遮光率达95.4%~99.9%。不同竹类植物群落与对照点相比,其平均不舒适指数的差异表现为极显著。与对照点相比,乔木状竹类植物不舒适指数降低2.1%~3.5%。通过对微气候因子与竹类植物群落冠层结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冠层结构特征对植物群落微气候和不舒适指数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次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竹类植物缓解热岛效应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选择竹类植物种类,从而改善城市热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结构设计与建筑功能、舒适度的关系,指出结构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中应注意保证建筑的“可用性”,并以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工程为例总结设计要点,为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道路两旁的护坡、立交桥、高架桥和城市广场、停车场内部休闲园林小品或周边的建筑外墙和实体围墙的垂直绿化.并分析它们给城市带来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景区旅游舒适度指标主要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推算,但此法无法呈现景区内部的游人舒适度差异。以网师园为例,运用驻点研究法,得到研究日各驻点停驻5s的总人次为128~1 851,根据《导则》及网师园公布的舒适度指数,计算出其最大日承载量为5 685人,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38m2/人。研究日游人入园总数为4 376人,承载指标均未达上限,但各驻点实际停驻的总人次比按照《导则》计算出的承载量高出约10倍。计算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与全园游人分布密度的比较系数K值,发现停驻时间为5、12、20s时,全天各驻点游人分布密度分别为全园平均游人密度的3.4~108.5、1.7~42.9和0.5~33倍(3个驻点K值<1),说明驻点处游人会重复停驻,扩增效应明显,按《导则》推算旅游舒适度指数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探索运用驻点研究法优化旅游舒适度指标的途径,为微景区旅游舒适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双修的大背景下,为弥补老旧社区的功能短板,实现人行优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以上海曹杨新村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空间舒适度、界面舒适度和设施舒适度3个维度,以宏观与微观2个视角,综合应用田野调查、Rhinoceros/Grasshopper软件测算、街景语义切分等多种数据收集和处理手段,对社区内20条道路所组成的步行网络的舒适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上海曹杨新村社区的整体步行舒适度处于中等水平,缺乏步行舒适的路段,设施舒适度较差,亟待优化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古镇特有的空间布局及构成与其局部环境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探究古镇环境小气候与空间特征之关系,以嵩口为例,选取包含嵩口的滨水景观、宗祠庭院、古镇街巷、古厝民居等代表性景观的2条主要游览路径,对路径上不同空间特征景观节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进行数据测量与搜集,计算其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索古镇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结果表明:环镇大樟溪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降温、增湿作用,溪步道通风情况优于坡面及人工驳岸;建筑遮阴、街巷尺度、朝向、植被与材质运用是影响街巷小气候的空间要素;而空间开敞程度和植被造成的太阳辐射差异对庭院及小广场的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给互联网条件下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教学带来了契机.如何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和资源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和资源,开展解剖学混合式教学,突出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互联网+\"时代探索医学教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分析产生居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原因,说明居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居室内空气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沃特拉斯事件 1984年1明,美国一位叫斯坦利·沃特拉斯的核能工程师到电厂上班,刚走进大门,辐射线探测器的警铃大作。倒不是由于电厂出了问题,而是因为渗入沃特拉斯家中并进入他体内的氡气含量已经高达极危险的程度。沃特拉斯事件在全美各地引起了一连串的调查。最近美  相似文献   

10.
垂直绿化能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与绿地空间不足的矛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景观效果良好且生态功能优良的垂直绿化植物群落,满足低成本、低消耗、低维护与易管理的诉求,是当前城市垂直绿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城市中心区墙体自生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墙体自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与城市墙体微环境的关系。并基于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从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群落构建2个方面来探讨墙体自生植物在城市垂直绿化中的应用潜力,以期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垂直绿化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追溯了奥德姆“妥协环境”概念原型、莱尔的“人文生态系统”妥协景观思想雏形以及中国语境的“天人不相胜”思想,认为妥协景观既是一种自然-人工生态系统类型,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交互型的土地利用类型,还是一种指导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思想方法。基于此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妥协景观”思想对当代中国国土空间区划以及风景园林生态规划实践范式的启迪,最终通过案例分析“妥协景观”思想的具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立体绿化是实现城市集约化用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的有效途径,而由政府主导的管控手段则是推动其建设、保证其质量和提升其社会认可度的关键力量。在综合分析新加坡立体绿化管控模式下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概括其立体绿化管控特点并提出对中国立体绿化管控优化的4点启示,包括完善法制,建管有序;科学评估,精准定位;分级规划,因地制宜;多方协作,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的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模式影响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对乡村绿化美化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立足新时代背景分析乡村绿化美化的战略意义和理论逻辑,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其靶向在“乡村”、基础是“绿化”、重点是“美化”、要点是“产业”。基于传统人居美学思想,对乡村三大功能区的各组成元素开展绿化美化建设,保护乡村整体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增加生态保育区生态绿量、提升居住生活区景观品质、拓展经济发展区绿色产业。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发展,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建立科学理论;鼓励学科交叉,探索科学方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学规划;强化技术支撑,把握科学途径;推进试点工作,提炼科学范例。  相似文献   

16.
自然山水是城市生长的基底,能够塑造城市独特的景观格局,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山水环境如何与丽江大研古城营建互相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以古城发展演变为线索,探讨山水环境影响下的大研古城选址、格局发展演变与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总结古城在景观营造和公共空间营造方面的智慧特征,针对古城人文景观逐渐淡化和缺失的现象,从延续古城自然价值认知和拓宽古城多民族文化传承渠道两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以期延续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17.
以寻找自然原野在风景园林推动人类健康中的源头与基本作用,以及基于原野旷奥空间、建立风景感应健康世界的“元素周期表”为目标,尝试以风景旷奥空间感受及其测度为主线,探寻自然原始空间环境的健康与疗愈作用。追溯分析了“景分内外”“景分旷奥”“主客合一”的中国风景源头;回顾了风景旷奥理论的研究进程,从空间环境促进生命健康出发,探讨了风景旷奥的健康作用,提出并分析了空旷型、奥秘型和复合型3种原野的旷奥感受特征及其在生理、心理和精神3个层面上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揭示了原野旷奥感应对于人类健康与疗愈的积极作用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