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中国名牌多些关爱倪顺发有消息说,“中国质量万里行”的主帅艾丰先生出任《经济日报》总编后,日前又张扬起“中国名牌”的大旗,在其麾下推出了《名牌时报》。经济日报如此关注中国名牌,这真是令人兴奋的消息。有经济学家戏称,1997年将是“中国名牌”的“牛年”...  相似文献   

2.
在继续扩大开放、引进外资条件下,如何刨中国名牌,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目前企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近,参加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基金会、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等单位倡办的“钱啤现象”研讨会,从中得到不少启示。浙江钱江啤酒集团公司的前身,是农垦系  相似文献   

3.
被外资掌控的中国汽车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梁 《新财经》2008,(7):94-95
2008年2月,世贸组织裁定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关税政策违反贸易规则,引起了人们对我国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再度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外资引进和产业安全问题的大讨论,几乎每隔几年都要在我国发生一次。 1980年争论焦点:是否应该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是否有必要? 1988年讨论反思:外资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是否被外资利用了? 1995年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有人惊呼“民族工业危急”。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全力抢滩中国。 2005年底,汽车产业五年缓冲期结束前,龙永图与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之间,爆发了是否要发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何龙之辩”。全面引进外资对我国产业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真的到了威胁或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程度?《新财经》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乔梁博士,通过剖析中国汽车产业全面合资后的现状,对产业安全问题进行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4.
周寻 《辽宁经济》1997,(2):42-43
发展中国名牌迎接世界挑战●周寻一、发展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问题在当今世界“商战”中,名牌已成为一国的标志,一国的水平,一国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通行证”。名牌的发展,可以使企业获得巨额利润,可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造就地区优...  相似文献   

5.
张冰 《改革先声》2000,(9):35-36
中国品牌羽翼渐丰要腾飞,就必须扫清前进途中的一切阻碍,从而推动品牌时代的早日到来。我国诸多企业纷纷受阻,具体原因千差万别,但许多共同点是企业普遍存在的。本文谈及事关中国品牌在进程中的六大阻碍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第一阻碍:名牌评价和认证尚处于无序的状态,总体看来还是太滥   名牌是靠“创”出来的,而不是乱“评”出来的。许多企业片面地在“评”字上做文章,在“创”字上却怕下功夫。在中国滥评名牌现象十分严重,即使质量很差的产品,只要向“评委会”交纳若干的“评审费”,或是向个别“委员”塞红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建筑设计市场“洋设计”的设计水平是不是都很高?这与城市规划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市场洋名牌半有天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90年代前期至今中国企业在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中创造出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产品品牌,这些品牌已成为我国消费者放心购买的标志。但也应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窥视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纷纷冲入中国大门,以他们的名牌产品为开路先锋抢占市场,一时间中国市场上充满了“潘婷”、“可口可乐”、“百事可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江泽民总书记也明确要求:“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如果没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没有享誉世界的有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为创中国的名牌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张世洪 《西部论丛》2006,(11):35-37
9月初,“2006年中国名牌颁奖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四维瓷业“SWELL”卫生洁具蝉联中国名牌称号。它是第一批获得中国名牌的卫浴企业,也是西部地区惟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卫浴企业.  相似文献   

10.
不远万里从美国来到中国的“洋”打假——平克顿,将如何在这片陌生的国土上帮自己的同胞扛起“阻击李鬼”的重任?“洋”打假要经历几道坎?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上半期的引进外资高潮曾带给中国好几年的经济繁荣,从此,中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界中一些人就认准了一条发展经济的“金光大道”──只有引来大量外资才能振兴经济。特别是经历了过去持续五年之久的经济波动,需求仍然不足,面对起色仍然不大的经济局势,就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再创引进外资的新高潮,才能摆脱经济发展上的困境. 真有那么多资本 在瞄准中国市场吗? 可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高潮真的会一浪高过一浪吗?九十年代上半期所吸引的主要是港台中小资本,能够移到大陆去的港台中小资本在这一阶段多已蜂拥而去,后续追加资本…  相似文献   

12.
张冰 《改革先声》2000,(10):36-40
外国强势企业一步一城,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实力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竞争已超越了国界线,而我国全国性名牌企业十分有限,全球性名牌则几乎没有。针对大批败走麦城的民族品牌,中国企业家们应该从“创名牌”的火热激情之中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亟待走出残局,已成为中国名牌企业大势所趋。   我国绝大多数品牌,不是战败在技术、产品上,而是战败在服务优势上。服务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第二次竞争”,是“至尊的事业”。我国多数企业在追求服务上常常是被动的,只满足“起码的服务”,售后服务系统不健全,极…  相似文献   

13.
诸黑 《上海改革》1995,(6):47-47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服装名牌事业,日前,荣获1994年全国服装工业八强之一的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研究中心、中国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和上海西能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沪联合召开“中国服装名牌发展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些中国名牌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打出了要做“世界生产工场”的旗号。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企业要做“世界生产工场”,其出路就是,抓紧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的历史性机遇,在专业制造上要做深做透、做大做强。因此,中国企业就要全套掌握外来的技术设备,并利用好长期经济效益好、投资规模大的核心技术价值链,避免为了尽快赢利而盲目引进的短期行为。目前中国在科技开发及受教育水平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却决定了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此外,制造业的工序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每一环都缺一不可,而中国无疑在生产环节方面也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所以进入 21世纪,中国制造业应有计划地将产品同时贴上自己和别人的商标,而且力争使其与企业的营销策略实现全面的优势互补,不再追求简单的市场占有额,而是将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运用与整合。  相似文献   

15.
名牌,是当今人们追求的新时尚,也是企业家殚精竭虑追求的目标。所谓名牌自然是指那些以卓越超群的性能和雅俗共赏的外观来占领市场、征服“上帝”的优质商品。一、国门洞开,唤醒了昏睡中国的名牌意识当改革开放的大门洞开,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世界名牌冲进中国各个角...  相似文献   

16.
进入到21世纪,品牌和名牌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上个世纪谈品牌和名牌不同的是,本世纪更加强调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高度来看品牌问题。于是,人们提出了向世界名牌进军的口号。我主持的“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相关活动,更提出了“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的口号。 怎样认识和操作这件重大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根据产品质量、产品技术、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产品竞争力等6项关键指标对灶具行业的近千个品牌进行评估,正式公布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此番获得“中国名牌”的企业,燃气灶行业有五家,分别是广东万家乐、青岛海尔、中山华帝、浙江帅康和湖南迅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没有自己的世界级名牌 目前,我国市场上已形成了红豆、杉杉、康佳、孔府宴等新名牌与凤凰、金星、茅台等老名牌交相辉映的新局面。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大多中国名牌的市场仅限于国内.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显得那么脆弱无力,难有一隙生存的空间。也许我们会为青岛双星集团能让1500万的美国人不穿”耐克”、“老板”等世界名牌而脚踏双星鞋感到满足,为健力宝集团能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占领的市场上大量倾销“中国魔水”而沾沾自喜: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在我国,这些成功的企业不仅是寥若晨星.而且它们与世界名牌相比,实力也相距甚远。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不仅世界十大驰名商标里没有中国商标.而且综合实力前百强的世界名牌中.中国名牌也难占一席。 名牌是财富,名牌是市场竞争的致胜法宝。这是每位商者所共认的:“可口可乐”商标本身价值就在2000亿美元以上:“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曾宣称:即使公司的所有企业在倾刻间全部被摧毁,只要品牌还在,他仍可在三个月内再创“可口可乐”往日辉煌。  相似文献   

19.
高峰 《中国西部》2013,(3):90-93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的有钱人比富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可是这两年来,中国有钱人的孩子们突然被推到了镁光灯之下,似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就冒出一群手持大把钞票,驾驶名牌跑车的“高富帅”和“白富美”。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外向型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元素,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两三年来,学术界与政界对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成绩、外资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以及未来外商对华投资前景与政策响应这三个重要问题开始了新的反思与争论。目前有一些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引进外资不是不够,而是已过多;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正面影响非常有限,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技术转移”或“技术溢出效应”;不论如何,外资政策需要及时调整,中国无需再为招商引资提供任何形式的政策优惠,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