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与利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国家一起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开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局面,是未来1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本文主要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进程、中国的承诺以及自由贸易区给双方带来的利益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与东盟国家历经6轮的谈判磋商中,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所表现出的灵活性、务实性,以及中国所做出的承诺,充分显示了中国对推动双边经济合作的诚意、前瞻性以及一个大国所具有的气度。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将呈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当时的会员国一致决定,东盟将从1993年1月1日起到2008年的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以来。双方相继于2005年7月、2007年1月和2009年8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保证了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广西人民的大事,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关注的大事,是东盟和中国的20亿人民的大事,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向,其美好前景将迎来世界经济贸易的更加繁荣与发展。将应验20年前的世界舆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贸双方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本文分析了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和对我国国际经济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提出了战略构想和相关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中国报道》2022,(11):58-59
<正>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是区域内经贸合作紧密联系、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成员国面向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望。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式启动,2010年1月全面建成,成为涵盖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贸区。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出2.0的“升级版”。2021年11月,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方倡议双方“要全面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作用,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中国东盟已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东盟自贸区再次升级条件成熟、基础扎实。3.0版自贸区建设将引领成员国友好合作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1日,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GDP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它不仅为双方带来了多方位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四川省旅游服务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下利用机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宝瑚 《特区经济》2011,(1):292-29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加强自由贸易区人才资源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自由贸易区发展繁荣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的人才类型,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的对策,以满足自贸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覃合 《改革与战略》2003,(12):63-66
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隔一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0.
资讯     
点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标志着这个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间框架,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文莱、菲律  相似文献   

11.
双边/多边FTA的蓬勃发展,无论对中国-东盟FTA还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积累经验,深化中国-东盟FTA的发展,谋求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由可能变为现实;又可能分散各自的注意力,降低参与中国-东盟FTA建设的积极性,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处于散沙状态。切实形成机制协调,加快中国-东盟FTA深化与拓展的步伐,成为双边/多边FTA对推进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艳红 《特区经济》2011,(2):212-2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已于2010年如期建成。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CAFTA框架下,中国应采取相应对策以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起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将于2010年建成。但CAFTA建设至今,其实际效应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了CAFTA对双边特别是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总体经济的实际影响,探讨了CAFTA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未来中国推动CAFTA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林凌 《开放导报》2006,(1):69-72
泛珠三角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10 1)的前沿,要推进自贸区的建设,必须发挥泛珠三角区域的省区与东盟直接、间接接壤的地缘优势,在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平台建立自由贸易区突破口,推进境内外交通设施建设,打造便利通道,发挥香港两个扇面作用等方面,发挥各具特点的功能作用,从而构建推进“10 1”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5.
滇桂合作建设西南沿边自由贸易区是适应TPP和TTIP等多边协议、上海自贸区初建及国内自贸区申请热背景下的西南经济发展战略,符合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多方复杂现状及中国在西南边境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思敏  詹正华 《特区经济》2006,(11):338-339
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中国近来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一次重大尝试。本文通过运用引力模型,重点讨论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究竟以何种程度影响区内的贸易。研究结果表明,引力模型在本文的分析是适用的,提高四个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快与这几个落后国家之间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中国应承担大国的责任,结合国内“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积极参加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艳红 《改革与战略》2011,27(6):41-43,62
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战略来应对一体化带来的挑战。目前,东盟已分别同中国、日本和韩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文章指出,面对日韩对东盟的FTA战略,我国应该从扩大彼此间贸易、鼓励企业走出去、做好贸易平衡、加强双边的资金和技术合作等方面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秀莲 《特区经济》2007,(8):189-190
从贸易竞争力指数看,中国在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小于东盟,这使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CAFTA)服务贸易协议的签订:一方面,对中国的旅游业有较大的有利影响,体现在会促进中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增加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体现在旅游经营主体的海外淘金的水土不服、市场对接助力系统的不完善、产业对接尚未成熟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19.
日本FTA/EPA的新发展与中日FTA难以启动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正进入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日本政府修改了"WTO一边倒"的对外贸易战略,对双边自由贸易采取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度,与各国家和地区缔结FTA/EPA的进程明显加快,日美、日欧FTA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相比之下,中日FTA不仅在日本FTA战略中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政府主动倡导中日FTA以后,日本政府也没有积极地回应。日本政府对中日FTA的消极态度违背了其发展双边自由贸易的宗旨,不利于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不利于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中国应该利用中日关系转暖的有利时机,继续倡导和推动中日FTA。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智自由贸易区为例,回顾了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下对经济规模悬殊的国家间跨区域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建成的原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找到"政府治理水平"这一影响FTA达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