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正在兴起;另一方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进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急需破解之道.高校只有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科学化水平,才能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同时,只有科学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走势,增强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打造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进行网络引导、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武装下洗涤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同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对于完成当代教育战略理念-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有着重大的历史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现阶段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而社会实践又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又是高校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所起到的作用,进而对推进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总揽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高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主阵地,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学习认识马克思主的现实意义,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传递思想体系中的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具有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职能,在促进学生接受、认同、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影响着能否顺利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着主导、主渠道的作用。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同感、思政教学方式、思政宣传载体、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立足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全方位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理论社团不仅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新新阵地。为给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平台和途径,高校理论社团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与理论感召力的减弱、 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 宣传渠道和中介的落后等.基础此,教育部倡导高校加强政治理论社团建设,不少高校已做出有益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理论社团在以人为本、 话语转换、 植根实践、 目标认同、 机制灵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生机和活力,不失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有效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针对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以及存在专门网站少、覆盖面不宽、宣传内容和形式缺乏特色、高素质信息人才缺乏、网络监管制度急需完善、理论传播亟待加强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制定信息化战略、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搭建大众化平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日益炽热。进入21世纪后,国学热再次掀起热潮,且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参与人员更多,人们对国学热的态度也更加科学、理性,国学热正进入到了一个更全面、更理性、更成熟的阶段。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防止国学热中的不良倾向,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对待国学热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普及化,从而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普及化,从而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实验技术来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一个比较新的考察视角,课题组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以课堂实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研究,总结出采用实验法方法的一些积极效果:学生覆盖面广、操作成本低、师生互动强、实验环境安全等. 为了有效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开展课堂实验应遵循针对性、简短性、主体性和互动性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阵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近年来,广西高校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重视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工程,在注重理论创新、加强理论社团建设、建设红色网站、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第二课堂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中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尤为重要。随着"90后"大学生的出现,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也显得更为重要。在新时期,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新特点使高校政治理论课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但在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本文提出“遵循三个原则、完善三个机制、夯实三个保障”对策方案,以期高校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相似文献
1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主要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变化发展为主线,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的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结和梳理,将这段历史分为萌芽、复归、重构三大阶段。并总结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推进过程中实事求是,注重课程设置、开拓进取,不断反思总结、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以求对今天的大众化推进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本土化才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摸清中国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社会大氛围;才能够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易于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