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但由于起步较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并不高.就目前来看,中国主要进行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区域经济合作.一是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表现在"10+3"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地区次区域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国际政治舞台上涌现了一批以保障地区安全为目标的区域组织和联盟.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区域组织纷纷把目光和发展重点转向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化解被"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经济一体化”更符合中日韩三国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景祥 《中国企业家》2005,(5):50-50,52
在区域主义中,经济无疑是最有力的变量,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变量 过去一些年来,欧盟和北美的区域主义进一步强化,并继而促进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但东北亚的发展则显现出相反的趋向,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关系迅速发展,但相互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不仅没有走向合作,反而矛盾愈来愈大。根本原因在于,中日韩三国在政治上缺少一个共  相似文献   

4.
梁积江 《基建优化》2006,27(4):67-71,75
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导致区域分工的产生与扩大,造成生产要素区际间的转移。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利益取向、共同发展的区域空间、合作发展的经济差异等必然。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流域经济一体化是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朝鲜半岛的安全稳定关系到我国整个东北地区的安全.本文分析了朝鲜半岛局势动荡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对我国投资安全的影响,以及使边境走私日渐猖獗,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6.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和美国对我国的全方位打压,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是应对目前形势的可行性路径,其动力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战略需要:我国经济增长得益于融入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能减缓美国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压制效应;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稳步向前,但仍受制于大国博弈等政治因素、合作机制重叠以及区域内民族主义情绪等问题。未来,我国应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远景目标,积极承担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大国责任,深化人文交流和互联互通建设,发挥"一带一路"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平台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成型和发展,京津廊可以共同打造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平台,广泛承接跨国公司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布局,争取更加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而区域投资环境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外部条件,也是国内外投资赖以进行的前提.因此,从政治、经济、法律、基础设施、金融、自然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优化区域投资环境,促进京津廊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发展为经济全球化的惯有模式,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寻求区域内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来稳定经济形势."一带一路"就是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国家级战略构想,它通过建立和稳固新时期的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来深化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相似文献   

9.
一、地域相对集中且区域差异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地缘政治的缓和、地理上的接近、产业结构及要素禀赋的互补使局部范围内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形成区域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东南亚成长三角带"、"东ASEAN经济圈"等,这种局部经济圈的出现决定了经济合作主体不再单纯是国家,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将成为这种合作的主体.各国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本地区与外部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包括单独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加强国外同地方政府间的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10.
苏鲁豫皖边界区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区边界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指导下,对淮海经济区的合作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合作的主体,该区域属于政府、市场共同主导的经济合作("一区二圈三带四板块"合作模式);根据经济空间结构,该区域属于轴带辅以圈层合作("双核双堡联动网络"合作模式);根据核心城市经济影响范围和主要经济联系,该区域属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六大城市经济区"合作模式).总体而言,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合作是多层次混合型的合作模式.通过对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探讨,为我国其他边界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发展壮大,区域贸易活跃,区域资本流动加速,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在该良好背景下,会计作为一门国际性的商业语言,势必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会计提供的诸如公司资本结构及状况,经营现状及风险,资金流动情况等信息,是利益相关者经营、投资等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会计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进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C.W.诺贝斯(Nebes)和R.H.帕克(Parker)在其名著《比较国际会计》中提出:国际会计协调是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国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合作资料,实证研究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合作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的经济主体政策合作的绩效不同,引入控制变量后,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合作取向以内部合作为主;政策合作条文显著提高了合作绩效;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合作有明显的合作绩效;而有显著合作绩效的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却有负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对地方政府提高对区域经济政策合作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对地方政府提高制订经济政策质量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加剧、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动荡的形势下,中日韩三国的产能合作处于重组与扩大以及强化东亚全球价值链的关键时刻。本文从产业角度,基于具体案例分析中日韩三国合作模式及其特点,总结中日韩产能合作模式的现状。目前,中日韩产能合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园区合作、交流合作以及合作促进机制三大种类,且在三国政府主导下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中日韩三国应强化民间参与;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共同推进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多元化合作,共同搭建第三方机构,增强合作稳定性;确保项目合作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增进三国间的互信与友好;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增强东亚地区价值链的韧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如期建成,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如何有效合作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利弊两方面来分析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并提出双方应从加强政治互信、构建农产品贸易利益平衡机制和鼓励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等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使双方经济合作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边境城市是边境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载体,在中俄区域经贸和科教文合作中,边境城市的作用尤为重要.鸡西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在发展与俄远东地区的经贸和科教文合作中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历史与人文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促进国家之间合作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作为保障航空交通安全的关键要素,民航安全管理对顺利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民航安全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以期为实现民航安全管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团,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严寒和内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日韩三国是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呼声由来已久.本文具体分析了中日韩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障碍因素,如果三国能够直面这些障碍并加以克服,这将大大加快建设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脚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与之相匹配的跨国企业跨文化管理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并且实现"跨文化优势"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化热"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得到蓬勃发展.综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彼此相关,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没有或很少受到重大威胁的状态,也是指对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保障.国家安全的范畴涉及多个领域,既包括政治上、军事上的安全,也包括经济上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