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最一般的范畴,又是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十分注意研究生产力,有同志提出:“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熊映梧:《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经济科学》1980年第一期)。已往研究生产力多局限在两要素、三要素上。近年来,超出了三要素的局限,认为除了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外,还应把科学技术、管理、教育、也列为生产力要素,这就是所谓多要素论。多要素论打破了三要素的局限,它的出现是生产力研究的一大进步。随着多要素论的出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生产力层次、生产力系统、生产力结构等,同时也出现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这预示着生产力研究正孕育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生产力要素是否包括劳动对象,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三要素论者认为,生产力应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二要素论认为劳动对象不应包括在内。焦点虽在劳动对象,但对劳动对象都缺乏具体分析。我认为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要素是否包括劳动对象,要具体地看是什么样的劳动对象。  相似文献   

3.
邓副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又说,科学是生产力。这里提到了有关生产力的两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一点理解。关于生产力包括哪些因素的问题,革命导师有过不同的论述,我国学术界也有过争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生产力包括三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  相似文献   

4.
尹辉 《经济纵横》2013,(1):118-121
多年来,学术界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争鸣,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一是主张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或新的生产关系。二是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是认为生产力自身会发展,有自己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梳理并评析了这些观点,认为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主张以生产力多要素论取代二要素论或三要素论,从而更加全面地揭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有着确定的内函与外延。一般地讲,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自然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讲,生产力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新使用价值的能力。据此,生产力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劳动资料也离不开劳动对象。所以劳动对象也必须进入生产力因素之列。首先,从社会再生产的全局看,制造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用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因素。大家知道,社会最终使用的生产工具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制作过程,才能制成。其中每一个加工过程所采用的劳动对象的状况(如原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等)对生产工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要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华西 《现代财经》2004,24(12):74-76
传统生产力要素观点存在一定缺陷,应从“力量”的角度来考察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要素不应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是体现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认知力、攫取力、制造力和创新力。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应是生产力要素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创造生产力要素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7.
论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层次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继瑞  黄善明  汪锐 《财经科学》2005,23(5):127-133
生产力理论随着生产力的演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力、资本、土地)作为基础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一层次,科学技术作为发展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二层次,管理与信息作为组合性要素处于生产力系统的第三层次.生产力三个层次的要素各有其特殊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动态创新的现代生产力系统.  相似文献   

8.
论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对力、能力和生产力的分析 ,阐述了生产力的力的性质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 ,生产力的作用原理和生产力的能级 ;指出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构成的、能够生产物质产品的功能系统 ;在此基础上 ,揭示了技术对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力功能系统的重要作用 ;认为技术是生产力的“软件” ,是生产力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劳动产品也是生产力要素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构成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等投入要素和表现要素劳动产品两部分组成。这样比较符合生产力的含义,同时可以进一步说明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进一步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有示于在实践上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是非常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但是,理论界在分析论证这个理论的时候,众说纷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要素说”,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科学技术首先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它和一般社会物质生产力共同构成一般生产力;其次,科技生产力相对于一般社会物质生产力而言,又是最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第一生产力;最后,科技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一样也是由三个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主义信息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信息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信息作为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诸实体性要素的粘合剂,作为促进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启动机,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伴随始终的。信息与材料、能源并列为一切劳动过程的三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经济信  相似文献   

12.
一、劳动力主体的逻辑和历史依据 1.劳动力主体的逻辑依据 实践是一个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二者相互创造关系组成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实践客体子系统,劳动者是实践主体子系统,劳动工具是实践中介子系统,生产力是实践系统的整体功能。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于劳动者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利益。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要靠劳动者的创造和使用。劳动者不仅制造和使用工具,而且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熟练掌握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率。同样的劳动资料,在不  相似文献   

13.
<正> 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吗?这是我国经济学界生产力二要索论者和生产力三要素论者长期争论的焦点。孙冶方同志在《经济研究》1980年第1期上发表了《什么是生产力以及关于生产力定义问题的几个争论》一文,阐述了他一直大力宣传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的观点。但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孙冶方同志对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是不充分的,特别是第二部分有几处值得商榷。本文提出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孙冶方同志和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新论荟萃     
应重新定义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刘振英在《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说,自从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之后,我们对生产力的表述均由此而来。如,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程度”。事实上,我们给生产力所下的定义,不仅不符合马克…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概念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产力概念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长期以来 ,人们对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生产力构成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的实质及其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并不科学。本文以温总理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指出生产力即人类的生产能力 ,是人类在精神支配下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获取利益的劳动能力 ;生产力要素即劳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即人的素质、技能的发展 ,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因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生产力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细胞形态,生产力因素论是生产力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对现代生产力进行因素分析,无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意义。一首先要确立三个观点:层次观点、相对观点和动态观点。 1.生产力因素在不同的层次上存在和发挥作用生产力系统最深层次上的因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是简单的、普遍的、实体性的因素,也是其他生产力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承担者。生产力系统中间层次或第二层次上的因素是科学、技术、信息和教育,可称为附着性因素或渗透性因素。它们的特点是没有实物形态,只能附着在实体性因素之上或渗透在这些因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力问题的讨论,仍有方兴未艾之势,除了继续讨论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发展动力等问题外,很多同志还围绕着如何建立生产力经济学这门学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有益的探讨。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什么是生产力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基本是相同的,但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例如有人说,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在生产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物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物质力量,就只能是现实的,不应该是潜在的”;蔡钤说,生产力“实际上就是人们的劳动力和被人们认识、利用的自然物、自然力结合一起构成的一种物质力量”;晓亮说,生产力“指的是,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实际发生作用、能够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论“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界对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效率优先论、公平优先论、效率与公平兼顾论。笔者认为“效率与公平”是一种和谐的动态平衡关系,即效率-差距扩大-公平-差距缩小-效率。而这种和谐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人类在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和谐中必然走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是个系统,包含有要素、结构与功能。诸多要素组合成一定的结构,具有改造自然的功能,故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究竟有多少要素?争论了几十年,现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实体要素,还有科学技术、管理、信息三个非实体要素。 现在人们在谈论第一生产力。何谓第一?是指起决定性作用的或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是个系统,与生产关系并列,二者结合为生产系统。在生产这个系统中,可以说生产力第一,生产关系第二。而在生产力这个系统中,根本不存在第一生产力的问题。所谓第一生产力,是就  相似文献   

20.
潘石 《经济纵横》1998,(12):12-15
邓小平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理论界有不同的说法和概括:有的认为是“生产力系统论”,有的认为是“公有制主体论”,也有的认为是“共同富裕论”,还有的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各执其词,各奉一说,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引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