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巨灾风险管理角度讨论提高农业保险效率的方向和途径。用经济学理论阐述巨灾风险对农业保险效率的影响以及控制巨灾风险的重要性,通过现实数据测算灾害补偿基础上的我国农业保险效率水平,并运用弹性理论分析巨灾因素对农业保险效率的影响程度,得出巨灾风险控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保险效率的结论,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农业保险效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保险定价基本原理和保障水平驱动机制,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影响机理。同时,本文利用2008—2018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影响。面板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在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两方面影响农户经营性净收入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并且在农业灾害发生前,财政保费补贴比例的提高有助于增强保障广度和深度对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的驱动力;在农业灾害发生后,保障赔付效益对保障水平的农户增收效应具有抑制作用。最后,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考察不同保险保障水平影响农户经营性净收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水稻保险为例,利用辽宁省盘山县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概率单位分析方法,对多保障水平下农户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保费意愿支付水平以及投保率等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测算。结果表明:在75%的保障水平下,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生产专业化程度、家庭年纯收入、近5年水稻减产的最大经济损失和对保险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水稻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80%的保障水平下,水稻生产专业化程度、家庭年纯收入、近5年水稻减产的最大经济损失、对保险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水稻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务农年限和农户的投资风险偏好则对其水稻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还测算出,两个保障水平下,农户对于保额为400元/亩的政策性水稻保险的保费意愿支付水平分别为8.04元/亩和9.4元/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首先基于特征事实进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说: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显著提高粮食产量,且存在区域异质性。然后基于2013—2019年山东省县域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试点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且进一步识别和验证试点政策在提高粮食产量时,通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发挥了中介效应,通过影响农户投保积极性发挥了调节效应。本文认为应继续提高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加快农业保险向收入险转变。同时,要持续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养农民保险意识,发挥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Copula方法的大豆收入保险费率测定: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Copula方法联接农产品价格及单产分布建立联合分布函数,通过Monte Carlo模拟预期收益并测算收入保险费率及单位面积纯保费。以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价格、大连及所辖4县区大豆单产数据为基础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认为,区域收入保险费率及保额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基于期货价格的收入保险无法维持当前预期收益;以期货价格为基础的农业收入保险不能完全取代农业价格支持政策。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市价格及单产数据库;健全农业支持与保险政策互补的收入保障机制;依照不同保障水平进行差异化费率补贴;建立多层次的巨灾分散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各级政府的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的提升开始成为抑制农业保险速度增长的瓶颈因素。本文构建面板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与农业保险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种植、养殖以及种养整体保费规模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均显著提升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进一步地,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的提升又会显著抑制种植、养殖以及种养整体的保费规模与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两步前后衔接的影响关系构建出"农业保险规模扩大→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提升→农业保险增长速度放缓"的影响机理,其表明地市县保费补贴压力提升成为阻碍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瓶颈,"精细"实施差异化的保费补贴政策已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会改变被保险农作物的预期收益,进而会改变农民的农业生产决策,农民生产决策的变化又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解释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村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规模扩张和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三个维度对农业保险引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显示,保费补贴比例的大小和保障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农业保险环境效应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应该调整现行农业保险补贴政策,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诱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保险在引入财政补贴后,其保费收入、赔付总额、参保农户数等指标都取得了明显的增长,而农业保险对于扶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农业保险补贴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首先利用DEA模型测算湖南省14个州市2008~2014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效率,再运用Tobit模型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总体上处于有效状态,参保农户数、风险保障、受益农户数、已决赔款和政府保费补贴显著影响农业保险扶贫效率。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提高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效率以及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传统农业保险存在较多问题,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作为金融创新工具,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路径。[方法]文章在分析降雨量指数保险合约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依照天气指数保险合约定义,选取稻谷生长期每日降水的累积降雨量作为天气指标,采用经济—气候模型和湖北省7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按风险区域分别设计了干旱指数保险合约和暴雨灾害指数保险合约。[结果]虽然湖北省全省累积降水的影响总体是负向的,但累积降水量对稻谷单产在十堰、襄阳等干旱区域的边际影响是正向的、显著的,累积降水量在暴雨集中区域江汉平原地区、咸宁市及辖内县市,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显著,根据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有必要按不同的风险区域分别设计天气指数保险合约。该文的研究在天气指数保险设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进一步使天气指数保险合约成为转移农业天气风险的有力创新工具。  相似文献   

10.
政府支农政策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划分为预防性财政支农政策和补偿性财政支农政策,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它们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预防性财政支农政策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挤入效应,特别是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农业保险需求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补偿性财政支农政策在未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2007年以前对农业保险需求存在挤出效应,在2007年以后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政府通过合理规划与配置预防性财政支农政策、补偿性财政支农政策和农业保险补贴的比例,可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效率和农户的风险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4—201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GMM动态面板估计方法检验了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农业保险认知、农业保险信任、农业保险可负担性、农业生产情感6类变量对农户农业保险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可负担性、抗险能力是影响农户保险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农业保险的居民纯收入弹性最高为9.813、年末农村机械总动力和医疗保健现金支出的弹性次之,分别为7.719和5.567,但作用方向相反。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农机补贴力度,提升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保险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广西出台2019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农业保险产品,加快满足农民风险保障需求,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拓宽农险服务领域,新增中央补贴险种水稻制种、玉米、花生、油菜,丰富和完善农险产品体系。二是稳步提高保障能力,除公益林外,对水稻、甘蔗、马铃薯、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商品林等7个中央补贴险种的保额提高10%~33%;同时,香蕉、柑橘、桑蚕、对虾、牡蛎及肉牛等地方特色险种的保额也都有所提高,风险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降低费率水平,减轻农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统计数据,在分析贫困地区农户收入分化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农业保险需求演变过程及面临的困局。理论分析表明:在农业风险损失较高以及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情况下,经营性收入比重越高的农户所遭受风险冲击越大,对农业保险需求越强烈;实证分析表明:贫困地区农业保险需求水平低于全国;东中西贫困地区农业保险需求水平呈现依次上升态势;贫困地区低收入组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无需求,中等收入组农户偏好高补贴和低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高收入组农户偏好低补贴和高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就农业保险政策调整提出若干建议,以确保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浙江省森林保险实施和发展的有关数据,对浙江省森林保险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根据问卷及实地调查发现:森林保险宣传程度不足;保障程度偏低;操作环节困难多;监督成本高;赔付金额高是影响浙江省森林保险供需不足的原因。因此,建议提高森林保险的宣传力度和知识科普;提高保险保障水平;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提高农户收入;建立专家理赔小组和巨灾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际(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运用Nerlove提出的适应性预期模型与似不相关回归方程组模型,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以及农业保险政策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1)气象变化影响了整个粮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其中降水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了我国粮食产业向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地区转移,促进了北方地区粮食产业发展;降水减少、干旱天气增多对南方传统粮食产区如华东、华南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2)农业保险缓解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冲击,其中农业保险承保规模扩大对粮食单产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保险灾后赔付对粮食总产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粮食价格、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气象灾害日益加剧背景下,我国应该在气象预报、农田设施与农业保险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进行梳理后发现,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虽然较高,但保障水平整体偏低。一部分财政压力较大的农业大省为了减轻保费补贴支出而将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设制过低,导致农业保险风险防范功能的丧失;另一部分省区则将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试点的粮食类作物和本级财政开展的特色农作物保险种实施差异化保障,导致地方特色农作物保险的保障水平远远高于中央财政试点险种。在上述负向激励作用下,农业保险对粮食产出增长的激励效应受到严重制约。建议对当前农业保险的补贴制度进行改革,设计更加灵活的补贴方案和保障水平,以实现农业保险促进粮食产出增长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一直是国家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和富农政策。本文从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农业保险发展中政府、农户和保险公司的行为,及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和零利润等特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化解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境,我国应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发挥政府的调动作用,增加农民的保险意识,完善财政补贴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相似文献   

18.
崔佳宁  安石 《农业经济》2022,(3):108-110
优化我国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保险效益是我国农业农村保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保险购买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农业保险产品设计,均衡保费分摊比例,调整农业保险组织制度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政府介入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作效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保费补贴和交易成本两个方面剖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效率的影响因素,认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保费补贴的激励效果,也决定了实现既定参与率所需的财政补贴规模。同时,各种类型的交易成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作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不同国家应根据本国国情确定合适的保费补贴政策。通过机制设计降低交易成本成为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护农民经济不遭受损害或减少损害方面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宁城县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