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财务会计》2017,(8):36-36
日前,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52号),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资产收益扶贫工作。《通知》围绕当前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存在对贫困户带动作用小、获益少等问题,研究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细化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的印发,有助于地方进一步抓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切实加强风险防控,确保  相似文献   

2.
正昆山是全国百强县之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加大对相对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户的扶贫开发力度,大胆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方法、新途径,从原来的外部输血转为内部造血;从发"口粮"到送"种子",从单纯的给钱、给物到扶持优质资源、资产,赠送项目、股权等多种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逐步形成资产收益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一、盘活资产,精准扶贫威力大(一)抱团发展,是新常态下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现"十三五"扶贫目标的重要手段,资产收益型扶贫已经在我国贫困地区展开多种形式的尝试,并获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基于我国资产收益扶贫的典型案例研究,从该项目的构成要素入手,深入分析我国资产收益扶贫的已有实践、主要机制和存在的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收益扶贫是扶贫机制的重大创新,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实现实施主体、村集体及贫困户共赢发展。近年,长治市在全市范围进行了资产收益扶贫有益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资产收益扶贫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溯源,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的主要特征。在对资产收益扶贫发展实践进行回顾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资产收益扶贫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理论支持和法律保障缺乏、经营实体经营效果影响资产收益扶贫的可持续性、收益分配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管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保障;严格项目筛选,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协调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首次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以来,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就以"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扶贫,先行开展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及经验,近日,由山西省农业厅、财政厅、林业厅、扶贫办以及供销社等单位一行共7人组成的考察一组赴四川、重庆实地考察。考察组与两地财政、扶贫、农业等单位进行了研讨交流,实地考察了四川平昌县、重庆梁平县和石柱县围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金融信贷等方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长治市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得出了经验与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平略村地处广西田东县南部大石山区,现有贫困户425户、1567人,贫困发生率47%,人均只有三分地,收入不足2800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平略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产业发展得并不成功。近两年,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快的背景下,田东县在资产收益扶贫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是设立资产性收益扶贫引导基金。成立田东现代农业投资公司,以财政为担保,向  相似文献   

10.
资产收益扶贫作为扶贫攻坚新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对贫困程度深、林业资产丰富的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武陵山片区林业资产收益扶贫的动力来源于多主体积极参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全面脱贫政策下的财政和金融创新扶持、成功模式的效仿。在林业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中,需要财政资金牵引林农自有资源、社会资本进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运行中,发挥多元资金合力,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资产扶贫模式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资产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有效载体,资产收益扶贫通过对地区致贫原因的精准瞄准实现了对贫困群体的精准帮扶。同时,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地区的整体发展。通过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实施,参与试点的贫困农户获得了稳定增收的渠道、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社区建设得以推进,实现了贫困与非贫困群体、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2.
资产收益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机制创新,已经在我国贫困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了一批新做法和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本文基于对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Z市典型案例的深入考察,从资产收益扶贫的基本内涵和运作机制入手,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已有的实践,深入分析资产收益扶贫的减贫机理与实践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产业扶贫成为各级政府抓扶贫的主攻方向,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很多地方探索了资产收益扶贫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松懈、扶贫资产年收益率总体不高等问题也随之出现,需要引起重视。一、扶贫项目资产缺乏有效监管根据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相关规定,省级统筹带动项目仅有带动增收协议,低收入农户脱贫以后,暂无扶贫资产的管理规定。经济薄弱村集体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形成和沉淀了大量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而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实践情况亟待加以梳理与分析。[方法]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化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扶贫资产内涵及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现状,在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扶贫资产"七步法"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难题,进一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结论]各地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为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如何实现农村可持续脱贫是目前倍受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资产收益扶贫正以其实践成效成为有价值的路径之一,并对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资产收益扶贫的背景和形成原因入手,深入分析资产收益扶贫中的资源收益扶贫模式、IPO扶贫模式、金融创新扶贫模式等三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应用条件和前景及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中,有些地方遇到了扶贫资金形成资产移交村集体管理后,对这些资产如何确权以及如何正确核算管理等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将扶贫资产分类确认所有权,纳入村级"三资"管理平台,统一扶贫资产会计核算,建立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及其管理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基于我国土地产权及收益分配理论,分析了土地财富规模及收益分配结构,阐述了国有土地出让市场存在的土地流拍、国企接盘、总体亏损、债务攀升等问题。基于“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国有银行”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征,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统筹考虑收益分配、住房保障、地方债务问题,综合采取财政、金融、法律、信息化等政策工具,从全面推行住房双轨保障、逐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持续提高公共治理能力等三方面提出完善土地资源资产收益制度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胜阶段,各地扶贫开发投入持续加大,形成了一大批扶贫项目资产。调研发现,扶贫投入存在资金来源复杂,特别是资产权属不清的现象。为此建议,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制度,切实防范扶贫资产闲置、流失等现象发生,让扶贫资产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为构建长效稳定的带贫减贫机制提供物质基础。一是要摸清资产底数,明确资产权属,尽快组织实施对各类扶贫资产的全面清查,确保各级各类扶贫项目投入形成的资产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资产管理与收益分配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好、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对于提高扶贫质量和可持续性意义重大,其中厘清资金来源是前提,明晰资产产权是关键,提升管理质量是重点,优化收益分配是核心。通过对安徽、四川两省的光伏、特色农业和旅游扶贫的实地调研发现,产业扶贫资金来源和投入方式差异明显,使用过程缺乏精准管理;形成资产性质有所区别,管理监督存在失位;产权界定依据相对缺乏,不同产业产权界定方式迥异;资产收益分配模式多样,收益分配机制设计失范。未来需要更好地完善顶层政策体系框架,精准使用产业扶贫资金,明晰资产产权权属关系,规范资产收益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20.
扶贫资产的衍生主要与扶贫行为和扶贫资金投入相关。根据资金投入领域的不同,扶贫资产进一步分化为政府资产、村集体资产、贫困户家庭资产及组合型资产等。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差异化治理"成为实现扶贫资产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应从晰化产权主体、细化责任主体、优化管理方式、活化资产使用、具化收益分配入手,推进扶贫资产差异化治理,确保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