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农地法律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农地法》为基础的五部基本法律,它们对日本农地制度的所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内容涉及耕作者法律地位、农业规模经营制度、农业振兴地域制度、农地流转制度、土地改良制度等。日本农地法律制度体系具有系统性、明确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日本农地法律制度体系对我国农地法律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表明农村金融法制化是使农村资金高效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作为调整处于现代农村经济核心的各种金融主体、金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具有政策性、合作性、保障性等显著特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在权利配置和市场培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逐步将农村金融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必须在把握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突出政策性金融法律制度、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和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法律制度供给的均衡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警惕市场化冒进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我国有不少地区的农村正在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尝试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进一步的制度建设,也在探索中。笔者认为,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农地抵押贷款制度,有可借鉴之处。日本、台湾地区农地抵押贷款制度的比较贷款主体。1.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农业协同组织的基础之上,日本政府组建了完备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构成上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由基层农协中的信用合作组织、都道府县的信用联  相似文献   

4.
当代日本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先后制定了以保护耕作者权利为主题的《农地法》、以农地开发整理为主旨的《土地改良法》、以农地用途划分为中心的.《关于农业振兴地域的法律》和以促进农业综合发展为主导的《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法律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促使了日本农地高效利用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日本的做法对中国今后的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就是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使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重视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金融有助于化解我国农村担保品缺乏、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状,对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农地金融制度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入手,阐述了农地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内外条件,对土地附属权益归属、土地资源流转和相关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农地金融制度所需的系列要求,最后肯定了农信社是最佳的土地金融运作主体,农信社必须加强内部变革以适应其要求,其他各项配套措施也应到位,以促进农地金融制度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农地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然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农地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矛盾,其中既有法律规定的缺失,也具有封闭性和债权性等非市场化倾向,在流转主体、流转条件、产权界定等方面限制过多或界定模糊,成为制约我国农地流转的法律障碍。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法律机制,以法律机制助推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成为破解农地流转法律难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以1961年出台《农业基本法》为起点,日本把促进小规模兼业户退出农业、扩大专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半个世纪来,日本修改法律以放松对农地流转的管制,实行激励政策以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但农地经营规模细小的问题依然如故,农户兼业化和农民老龄化日益严重,农地撂荒和村庄衰落愈演愈烈。其深层原因是,农地制度改革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考虑导致贻误最佳改革时机,家门口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放慢了农户退出农业、进城谋生的步伐,对农业的高度支持保护降低了小规模兼业农户退出农业的意愿,压缩式城镇化、以农为本的文化传统和土地细碎化造成了农地市场失灵。日本改变小农生产失败的启示是:对兼业化的利弊要有清醒认识,对普惠式支持政策应早做调整,对农地市场失灵要有足够的防范和补救。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文章主要针对河南省焦作市现阶段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合理配置进行简要实证分析,在阐述农地流转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焦作市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配置问题及主要流转形式,通过调查等方式发现目前焦作市农地流转中土地发展权配置存在较大问题,如土地发展权主体不明确,缺乏法律体系保护、土地流转行为操作不规范、土地使用权主体间产权关系不清楚、缺乏土地产权价格体系等,并针对焦作市农地流转中的土地发展权配置问题提出完善法律制度,明确流转土地发展权收益;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保障农民土地发展权;以总量、结构、区域、时序配置实现土地发展权配置公平性等建议,以促进焦作市农地流转公平、公正地开展,为今后焦作市农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为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湖南省积极完善流转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夯实流转基础。始终把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夯实农地流转基础。各地  相似文献   

11.
农地金融制度最早试点开始1988年的贵州湄潭,主要试点形式包括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土地资产证券化、农地信托和农地金融合作,但整体推进乏力,反映出在我国构建农地金融制度过程中的多种障碍,表现突出的包括:农地法律依据缺乏、农业保险缺失和社会保障不足.为了破除障碍,需要政府尽早修改相关法律、提供宽松政策环境、加强农业保险建设和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制度的协同效应及协同运行机制有助于促进农村打造规模化农业经营模式并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剖析当前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短板、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和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等系列问题;从建立农地流转与人口转移对接的保障体系,健全农地流转与人口转移对接的市场机制和完善农地流转与人口转移对接的支撑体系等方面给出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流转协同机制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郑旭  张琴 《农村经济》2015,(2):57-61
金融支持对促进我国农地规模化流转、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新绛县、温江区、杨凌区和益阳市四个典型地区金融支持农地流转的个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模式下金融支持农地流转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即:法律制度因素、确权因素、农村土地价值评估因素、农地流转中介因素和风险担保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更有效支持农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厘清农地流转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农地流转风险评估体系,量化评价农地流转风险,以便为农地流转风险防范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采用熵权法和莫兰指数对广东省21个地市的农地流转风险及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1)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及村集体强制介入是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关键;(2)社会保障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及社会稳定风险是当前广东省农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风险;(3)广东省农地流转风险区域差异显著,全局莫兰指数为-0.03,空间上未呈明显集聚特征;(4)广东省各地市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高度趋同,值得警惕。[结论]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背景下,尊重农民意愿,审慎推进农地流转才是明智之举;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流转服务水平的提高,农业金融的支持以及粮食补贴政策的正向激励应是当前广东省实施差异化农地流转风险治理的政策支点。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的推进激发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活力,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增加,但由于农村金融立法不完善,部分农村经营主体面临融资难问题。为改善这一现状,应从立法层面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为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提供法律依据,切实保障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并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背景下,已经具备培育农地流转市场需求主体的条件。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供给不足逐渐转变为需求不足。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地流转速度的加快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主体)的成长密切相关。培育新的农地需求主体,促进农地有效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应从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和产权改革四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有利于解决目前农地流转过程中产权界定不清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平、农民社会保障无着落等问题。而农户作为农地流转的直接主体,其意愿在农地产权比例化流转决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作者以陕西省的入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进行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意愿以及产权分配比例的因素。研究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外部环境变量、流转过程变量、农户对流转制度的认知变量以及农村金融可获得性变量对农户的流转意愿和产权分配比例都会有影响。最后作者依据研究结论,从农地流转的制度设计、产权分配比例、农村劳动力有保障转移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8月24日公布。这是稳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又一里程碑。在3000多字的文件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法律与风险,这决定了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激活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有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改变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农业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旧模式,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研究阐述了合同形式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从社会学视角和法律视角剖析了制约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制度运行效率的障碍,给出完善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总体性制度体系建设和提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运作效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激活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有助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改变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农业低效率和低水平发展旧模式,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研究阐述了合同形式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从社会学视角和法律视角剖析了制约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制度运行效率的障碍,给出完善合同形式下农地流转总体性制度体系建设和提升农地流转中介机构运作效能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