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台湾的稻米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种植业以稻米生产为主 ,荷据时期 ,荷兰人为了长期霸占台湾 ,不得不鼓励汉族移民种植水稻。明郑时期 ,粮食供应一直困扰着郑氏政权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 ,立即开垦荒地 ,发展生产 ,使台湾的稻米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基本实现粮食自给。清代统一台湾以后 ,台湾稻米生产发展更快 ,到乾嘉时期 ,台湾已成为我国东南的粮仓 ,不仅自给有余 ,台米还源源不断地供应大陆各地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大量流民从大陆迁移至台湾,使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到进一步强化。渡台流民潮以荷兰占据台湾招纳流民为起点,到清代进入高潮。流民渡台将汉族先进农业科技文化带入了台湾,促进了台湾农业开发,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台湾与大陆的融合过程,从而使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芦洲原本是长江中下游水域边缘的荒地,土壤沙化,江水时常浸淹,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故长期以来,荒草丛生,一直未得到开垦。到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人口的大量增加,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芦洲逐渐被开垦成农田。本文结合正史和大量的地方志,对芦洲开垦的时间、数量、分布,明清王朝对这一类型耕地实施的管理以及开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永翔 《中国农史》2015,(3):101-112
"南山老林"指的是生长在秦岭腹地,曾为清代整个秦巴山区分布最广、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自然林。在清中叶以来的人口大迁徙过程中,大量流民溢入秦岭南麓林区垦荒种山,尤其是在白莲教起义之后,清廷视南山老林为反叛势力匿迹藏身之渊薮,故对这一地区兵力难及之处的林木大加砍伐,同时招纳散处流民开垦居住。加之清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的大量需求,更加促使民众深入秦岭腹地,使以往鲜有人迹的林区因为人的生存需要而被更大幅度地开发,由此衍生出了南山综合治理过程中的社会与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王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氏、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6.
马强 《中国农史》1999,18(2):29-37
本文分三部分,运用历史文献与近年来考古发现资料,考察、论述了先秦至隋唐汉中地区农业发展状况,主要对北宋以前汉中地区的土地开发、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水利兴修等作了重点探索,本文认为先秦至隋唐时期汉中地区农开发虽历程缓慢、曲折、但古代先民们还是充分利用了汉中盆地良好的农业地理条件,较早的农业开发使汉中地区在旧中国、秦汉时期即成为西北著名产粮区,并对秦汉王朝的确立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唐代开始的“畲田”经济拉开了秦巴山区山地农业开发的序幕,由于汉中环境较为封闭,加之常受战争、流民及周边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冲击,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渔猎、采集经济在北宋以前一直在农业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7.
达拉特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旗。1991年—1992年国家和地方自筹投入该旗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达6500多万元,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1992年,这个旗的粮食总产量、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145.5%、34.2%和69.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常熟市农业资源的实际出发,从改造中低产田、复耕零星废弃地、开垦长江滩地、开发庭园农业、开发湖泊河沟、开发杂草资源、开发饲料资源及发展棉田套作等8个方面的途径,评价了农业开发潜力,说明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开发是大有可为的。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9.
"广西"就是广南西路的简称。两宋时期的广西地区大致包括今广西全部地区以及黔南、滇东南、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宋代以前,广西一带尚属没有得到全面开发的落后地区,地广人稀。两宋时期,由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大量汉族移民进入广西地区。他们中有避难的人群、寻求发展的射耕人、被流放的贬官和军事移民等。移民使广西的人口大量的增加,同时也使广西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农业开发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段性差异。由于各地自然禀赋、民族、传统生产方式以及其在秦汉政府战略地位之差异,因此,秦汉政权在不同地区农业开发的战略意义、方式、力度以及效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秦汉农业开发形成了显著的区域不均衡特征。从时间维度的视角审视,秦汉400余年间的区域农业开发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变化:其开发之目的,大致呈现出政治、军事色彩逐渐减轻,而经济、文化意味渐趋浓郁的变化态势;其开发之重点区域,呈现出由西北而东南的转移;开发之主体,则表现为渐次下移的特点。秦汉区域农业开发的时空差异,是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气候环境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地处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在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30多个民族聚居、433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辖的12个旗县区中10个是贫困旗县区,其中8个是国家贫困旗县区。贫困人口166.1万人,占全市农牧业总人口的50%。为改...  相似文献   

12.
奉献在田野     
奉献在田野马·乌力吉内蒙古奈曼旗,素有七沙二山一分田之称,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旗(县)之一。这里土地贫瘠、信息闭塞。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民处于贫寒困顿状态。在1989年,该旗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后,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旗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薛...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封玲 《中国农史》2004,23(3):124-128,F003
绿洲农业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历史时期我国绿洲农业开发的基本进程,分析了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14.
我旗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业占相当比重的少数民族国贫旗。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旗贫穷落后的面貌,“八五”期间,旗委、政府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817.7元增加为2000年的2056元。绝对贫困人口由1995年的8.8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2.13万  相似文献   

15.
再议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新土地管理法的核心内容之一,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但由于制度发展时间不长,仍然存在“重开垦,轻整理”、“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最优开垦规模的分析框架权衡生态成本和经济效益、整合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放入社会大环境考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京口、晋陵地区在六朝以前土地尚未垦辟,农业生产很不发达,直至六朝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仍低于先进地区。本文探讨了京口、晋陵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南朝末的农业发展历程,认为:六朝以前京口、晋陵地区的农业生产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两次高峰,但经济发展很不稳定,常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的倒退和衰落。进入六朝时期以后,京口、晋陵地区的农业得到了较为稳定的发展,其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赶上了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永嘉以来大量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2)大量水利工程的兴修初步改变了本地不利耕作的自然条件。(3)六朝政府的重农和安抚流民政策,促进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政策问答     
问:我于1992、1996两年按村委会的要求开垦荒地5亩。在开垦荒地时仅费用就达4500多元。荒地开垦后,我按村委会的规定上交了承包费。最近,我村实行土地第二轮承包,收回了我开垦的承包地,并且不给我补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吉林前郭县七家子村三社苏风军答: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鼓励个人或者集体对荒山、荒地、荒滩进行承包开发、治理,并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规定:"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  相似文献   

18.
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勇 《中国农史》1993,12(1):19-28
本文用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清代康乾嘉时期四川人口膨胀和不合理的垦殖对清后期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提出康乾复垦带来了四川经济繁荣,但以后乾嘉时期人口膨胀和四缘山地陡坡垦殖,大量破坏森林,加重水土流失,极大地破坏后期农业生态环境,使土壤日趋贫瘠,自然灾害频率增大,部分农作物单产下降,是造成清后期四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经济效益差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如何实现西部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当务之急。①1 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切入点西部地区处于我国江河上游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一旦破坏不仅难以恢复 ,且危及西部人民乃至东部人类活动的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此要重点限制开垦草地 ,保护绿色屏障 ,防止以牺牲天然草地植被为代价的绿洲农业的无序发展。绿洲荒地的开垦必须以水资源平衡为前提 ,否则只会加剧人水、地水矛盾和…  相似文献   

20.
江苏西南的宁、镇、扬地区广泛分布着低山丘陵和岗地。历代为开发这一地区,在山丘高亢地区兴建陂塘堰坝,以防洪灌溉。其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东汉至南朝是塘坝水利的开发时期;唐代至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古老的陂塘淤堙严重,主要发展小型塘坝水利。本文阐述了历史上宁、镇、扬丘陵地区塘坝水利发展的概况,论述了各时期的塘坝水利技术、塘坝水利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山区开垦与水土保持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