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农业一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于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解读中国古代生态思想,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张建民所著《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以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对重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诸要素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作为农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地欧,如何面对新的挑战,采取新的应对措施,已暗摆在苏州农村各级干部、广大农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认为,入世以后,苏州农村在新的形势面前,应当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高产儿农业、创汇农业。唯其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将苏州的农业现代化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3.
南京大学历史系洪焕椿教授前后历二十余年精心编纂的《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已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地区性的断代专题经济史料类编。全书辑录史料340条(同类史料并为一条),50余万字。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口增减、土地资源和占有形态、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农村市镇和物资交流、农业灾害和水利建设、田赋征派和南粮北运、租佃关系和农民生活八个部分,全面而又系统地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农村的经济面貌。资料收录范围除地方志外,旁及官修史志、实录、政书,以及文集、笔记、档案、  相似文献   

4.
<正>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一批年轻人种地。对此,我们农村经济研究会就培育和造就苏州新型农民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一、苏州已有不少"大学生农民"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反映,近几年来,全市先后有345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当了农民。这些"大学生农民"中,"80后"占了90%左右;男217人、女128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中就业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江汉平原明清时期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作了较系统的考察。指出该地明清时期在农业全面开发之后,有大量米粮、棉布和少量棉花输出,于是吸引了以徽商(贩米)和晋陕商(贩棉布)为主的外省商人和以武汉附近地区商人为主的省内商人积极参与江汉平原与境外的商品交易活动。这种商业活动不仅有利于加速江汉平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也促进了该地农村市镇的繁荣,具体表现在市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和种类多样化方面,并出现一些小型专业市镇。然而该地的一切商业活动均只限于初级农副产品的输出和境内外物质的简单转运贸易。市镇的功能显得过于单一,反馈于农村则不利于该地农村经济突破种植业的樊篱,因而江汉平原始终只以农业见长。  相似文献   

6.
农业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是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苏州农村经济之所以繁荣,是与古老、精细、发达的传统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技术相联系的。“对于在农业形式和农业的历史发展条件上具有重要特点的不同地区,必须仔细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农业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才能使苏州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加入WTO,苏州农业、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转折时期,传统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经济体制,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已成为苏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近年来,苏州农村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自振 《中国农史》1993,12(4):27-37
明清东南山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对于研究我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农业历史,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把东南山区从东南地区脱分出来,并从区域社会经济角度,对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性质、特点,进行了专门、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苏州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已经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因此,现在苏州农村真正剩余的主要是农业(粮食生产)劳动力。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兼农”现象仍相当普遍,他们一旦经营失误或从企业下岗,就会重新转变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年龄跨度大、劳作时间少、收益虽低但尚能糊口,因此从单个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对剩余劳动力,但从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来看,其中绝大多数人属于绝对制作劳动力。为此,首先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让“超龄农民”退休,将“兼业农民”分流出去;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自谋职业、合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从兼业到专业、从就业到创业、从单纯是生产者到既是生产者又是投资者的转变,使他们彻底实现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0.
张芳 《中国农史》1997,16(1):24-31
本文对明清时期中南、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状况作了综述,文中依不同的地形区域及开发程度分区进行纵横分析,揭示了山区各地农田水利发展的进程、特点和规律。又结合山区的自然特点,分析了明清时期南方山区水利发展与梯田开辟、立体农业、粮食生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探讨山区水利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江西农业经济》1998,(3):61-62
自1991年起.我局先后成立了“农业法规股”、“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渔政监督管理站”、“农机监理站”、“畜禽防疫站”等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拥有农业行政执法人员120人,做到了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车子、有经费。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强化自身工作职能人手,认真贯彻执行农业“三法八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主要工作及成效1.加强对农业法规的宣传,提高对农业法规的认识。为了提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农业法律法规意识,做到学法懂法,并自觉…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地区,如何促进农业面向市场再发展、再提高,实现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保证到本世纪末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农业面临着不少新问题 苏州农业的基础比较好。建国以来,农业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近十多年来,农村  相似文献   

13.
邱林 《南方农村》2001,(1):45-47
一、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世纪将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实现农业的高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我国步入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农民、农村各种企业和经济组织以及政府部门,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推进农村管理现代化进程。首先,农村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改革开放22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历…  相似文献   

14.
(代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领导,从实际出发,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争取我省农村经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对实现“七五”时期的任务,促进农村“两个转化”,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不论作物栽培,植树造林,动物饲养或水产养殖,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5.
在有关农业发展的讨论中,兼业农业这一现象一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兼业农业十分普遍,在农村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亚洲,兼业农业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它在日本的比重占82%,在台湾占94%。日本农民家庭收入的大约80%来自非农产业活动。在韩国,这一数字的30%。但是即使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兼业农业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加入WTO后短期内农业生产挑战大于机遇这一事实,我们如何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了今后一个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多予、少取、放活,为我们在新的时期更好地开展农业和农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切实解决一直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资金短缺问题。所以,要使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千方百计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加快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真正成为吸引资金的一片热土,成为回报效益较好的产业…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技兴农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科技意识还很淡漠。据笔者十年的观察,很多农民除对良种的认识明显提高外,对其他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接受甚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很难。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农业人口素质较差。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办企  相似文献   

19.
从1992年开始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之前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9—1984年。农村经济全面地、高速地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第二个时期是1985—1988年。农业主要是粮棉出现徘徊,而乡镇企业仍高速增长,农民收入比较高地增长。第三个时期是1989—1991年,在三年治整期间,农业有恢复性地增长,乡企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了一点,而农民人均收入处于徘徊状态。从1992年开始。特别是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一个目标,进入了一个自觉地全面地建立和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论述,以稳定和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稳定发展农业和保护农民利益。 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