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再生稻的栽培有悠久的历史,两晋至南北朝是其创始期;隋唐宋元是其初步发展期;明清是其持续发展期。(二)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仍然把再生稻的栽培作为增产稻谷的有效措施,加以推广。同时将再生稻的生物学和栽培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科研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三)中国近些年来把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作为农业增产的重大措施之一,由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为南方地区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四)中国历史上栽培再生稻的优良传统,正在当代农业增产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近日,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田接受测产验收,百亩再生季干谷单产486.36公斤,加上头季稻单产800.9公斤,再生稻全年平均单产1287.26公斤,实现了高产栽培目标。从1998年中科院院士谢华安研究团队到尤溪县试验示范再生稻至今15年,尤溪稻田7次刷新了再生稻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农民称之为"抱孙谷"或"秧孙谷"。再生稻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一可以充分利用山区(中稻地区)光温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二再生稻不需播种、育秧、插秧、中耕耘田,种一季可收两季稻,不但省种子、省工,而且投资少收益高;三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田利用率。四再生稻叶面积小,根系发达,抗旱力强,可在秋旱严重地区发展,提高水稻单产。  相似文献   

4.
双季稻改植再生稻后,再生稻的头季优于早稻,再生季优于二晚,增效显著,2001年调查显示;增效230元/亩,增幅达100%,调优水稻结构,发展再生稻,在种植技术上抓好品种选择、温光资源利用、栽培模式等增效环节;并在种植规模、科技推广、购销等方面做大再生稻产业。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其栽培技术称为一种双收技术。再生稻的主要特点是米质优、省工省时、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有利于粮食增产、粮农增收。  相似文献   

6.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的再生芽培育而成的一季稻谷,其有收无收依赖于头季稻为基础,收多收少决定于再生稻配套技术的落实。因此,要想夺得再生稻高产,除应种好头季稻外,还应采取以下五项技术措施: ——施好促芽肥。适时足量施好促芽肥,是促早发快发多发再生苗、争多穗、夺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不可忽视。一般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即收获前10~15天),每亩用尿素10~15公斤于晴天下午施下,避免烧苗。对头季长势差的田块要早施、多施,反之宜迟施、少施。  相似文献   

7.
王菊生,现年64岁。他1956年从福州农校毕业,就响应建设山区的号召来到尤溪县,至今已有41个年头。由于黄菊生的特殊贡献,他先后荣获市级以上奖励、表彰30多项,并享受国务院的特殊津贴,1993年还光荣地当选为福建省第八届人大代表。活着的"谷仙"1988年,尤溪县从四川引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王菊生等同志主持了这项科技项目。同年他和同事们试种3.24亩再生稻,可亩产仅有122.5公斤。为了掌握再生稻生产规律和高产栽培技术特点,他干脆在村里住了下来,研究探索。1989年,由王菊生主持的尤溪县再生稻课题组,建立了不同海拔和不同技术应用的9个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片,还把常年累月钻田头得来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四早、三严、两过硬"的技术要领,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91年王菊生的课题组在西城镇文峰村建立的大面积再生稻高产示范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是福建省山区开发新稻作类型、增产粮食的有效途径之一。三明市已有1.3万亩农田培植再生稻。我们配合农技部门开展了再生稻栽培的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具有省种、省肥、省工、增产潜力大、后劲足等优点。 试验设计 选择三明市尤溪县梅溪乡2.25亩前作为疏菜的农田作试验田,从1988年3月9日至10月22日,共130天。再生稻采用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农民称之为“抱孙谷”或“秧孙谷”。再生稻在生产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一可以充分利用山区(中稻地区)光温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二再生稻不需播种、育秧、插秧、中耕耘田,种一季可收两季稻,不但省种子、省工,而且投资少收益高;三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稻田利用率。四再生稻叶面积小,根系发达,抗旱力强,可在秋旱严重地区发展,提高水稻单产。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再生稻是指种一茬收获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产量的水稻。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再生稻亩产提高,成为部分地区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我国长江以南部分温光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相似文献   

11.
高月 《农家之友》2011,(10):16-16
茄子再生高产栽培,是根据茄果类蔬菜植株具有再生能力的特点,把上茬茄子收获后,以老株为母本,将其适当修剪后再生产一季茄子的新技术。1.选择生育期长、产量高的良种茄子进行再生高产栽培。要  相似文献   

12.
徐国新 《农家之友》2010,(20):43-44
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在种好杂交水稻的基础上,利用杂交水稻腋芽萌发率高的特点,进行培育再生稻,争取达到一季杂交水稻加再生稻,这是一项节省劳力、减少投资、争取多产粮食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再生稻栽培试验,总结探讨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之友》2014,(12):13-13
<正>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有1700年历史。广西在1986年,就开始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据了解,1996年,广西全区再生稻种植的亩产由1986年的55公斤提高到171.3公斤。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大蓄留面积曾达到70多万亩。但到20世纪初,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广西最低时才有10万亩。专家分析,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三大因素制约。如今,对再生稻来说,前两大难题已经解决,其复兴,仅差劳动力短缺与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关。  相似文献   

14.
农务 《农家之友》2010,(2):42-42
早春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长到七八月份,开始进入衰老阶段,后期长势变弱。此时,可利用这几种蔬菜侧枝萌发力强的特点,实施整枝再生栽培。因再生株果正值淡季,此时收获上市,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早春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长到七八月份,开始进入衰老阶段,后期长势变弱。此时,可利用这几种蔬菜侧枝萌发力强的特点,实施整枝再生栽培。因再生株果正值淡季,此时收获上市,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再生稻生产的探讨黄芳福(一)再生稻,亦称"稻荪子"。是利用中稻或早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立即灌水、施肥、除草等措施,促其茎节上的侧芽萌发的再生素。我国再生稻的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广志》中就有再生稻的记载。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后...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记者刘光琳)时隔两年,11月4日上午,85岁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来到了广西灌阳县千亩超级稻+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再次察看"广西第一稻"的生长情况。当天现场测产验收,再生稻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让他意想不到,他兴奋地说:"灌阳再生稻高产田块干谷平均亩产达到514.60公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正>在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处于较高起点的情形下,要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新跨越,必须拓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再生稻。再生稻是指一次播种,两季收成,即利用中稻在一季成熟之后,大约只要割稻株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收获后的稻桩,通过灌溉、施肥等肥水管理措施,促使其茎节上的侧芽萌发再生成稻株并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再生稻被公认为是米  相似文献   

19.
再生稻,即种植一回收获两回的水稻,利用到稻桩重新发苗生长的特性,有效缩短了稻米的生长时期.我国作为稻米的原产地,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再生稻的生长特性,种植人员必须综合控制温度,水量,土壤肥力等多种条件,保证再生稻稳定高产.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再生稻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20.
早稻—再生稻抛秧栽培增产原理及效益分析福建省沙县凤岗镇农技站苏碧照抛秧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个重大改革。为了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近年来,福建省沙县凤岗镇积极推广抛秧栽培技术,取得显著的增粮增收效益。今年凤岗镇北门村早稻——再生稻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