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界》2006,(2):40-51
1996~2005。从“九五”开局到“十五”结束。中国经济的十年轨迹。是和中国企业家的十年命运相共生;中国企业家的十年命运。是和中国商界的十年风云相暗合。 谁在升起?谁在陨落?十年商海.沧桑巨变…… 本刊编辑部群策群力。为读者端出120个昔日明星的成败素描。[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周民 《商业文化》2005,(7):13-14
“如果没有这堆麻烦.科龙会是中国白电中做得最顺的企业。2005年可以实现利润翻番.到2006年就可以达到利润8个亿。销售可达到200个亿。用这8个亿的利润去轰美国资本市场.把格林柯尔或者科龙拿到美国上市。我计划从美国融资到10个亿美元后.再发一些企业债券。到那时,中国乃至世界的各大家电企业的麻烦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3.
范鲁彬 《中国广告》2006,(7):116-124
过去的5年,是中国广告业不平凡的5年,有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现透过2005年的部分数据回顾其发展历程。三大亮点看“发展”2005年是我国执行国民经济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入世”的第五个年头。5年来我国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果,有力地拉动经济稳健、高速运行。GDP  相似文献   

4.
岁月的车轮,咯吱咯吱地碾过了2011圈。告别了“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刚刚拥抱了2012年的臂弯。与岁月一并前行的,是中国会展人的信念,是中国会展界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外贸增长和发展战略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5年10个年份,跨越“九五”和“十五”两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外贸发展历程中极其辉煌的10年。从增量来看,“一五”到“四五”时期,进出口增量低于100亿美元,“五五”到“七五”时期,外贸增量为200—500亿美元左右,“八五”、“九五”两个时期,增量超过千亿美元,分别为1452和1844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作为浙江省冷食行业的龙头企业,创立于1992年的祐康在华东特别是江浙一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速冻主食品(水饺汤圆)是国内仅有的5个中国名牌产品之一。而雪糕冰淇淋产品的销量更是一直位居华东市场前列。2004年.旗下关联公司祜康国际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顺利上市;2005年。“祐康”商标获认“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9月。“祐康”牌速冻主食品通过复评,再次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相似文献   

7.
陈天成 《广告大观》2005,(3):112-112
近两年来,我们大家都能注意到,很多国际品牌在努力改变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媒体投放策略,把战略重点向中央电视台转移,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2004年,多个国际品牌在雅典奥运期间与央视的完美合作,宝洁3.854L成为“标王”,NEC强力出击春节晚会……国际品牌与央视的深度合作成为一个群体现象。  相似文献   

8.
戴颖 《经贸世界》2005,(12):29-32
当雪花飞舞时,我们知道一年即将走到尽头。 当我们再次回首时,会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事值得怀念。还有很多事值得总结。 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于是,我们细数2005年的点滴,希望能通过这个“最”字榜来描述那些曾经发生的过往。也希望通过这些总结,昭显中国直销的未来……[编按]  相似文献   

9.
“千百十工程”:为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2006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枉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是我国继“中国制造”业之后.“中国服务”业振兴和崛起的标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婷婷 《中国广告》2010,(3):29-30
Q:过去的一年有哪些变化,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 A:2008年的奥运会是一个里程碑。奥运改变中国,越来越多事物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我们的自信心在提升,也更确信自己在全球的地位不是二三线,而是最前线。  相似文献   

11.
肯德基从第一家设在中国的餐厅——前门餐厅开业以来.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8个春秋。截止今年5月,肯德基已经有1400家餐厅遍布在中国大陆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这18年来,肯德基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但是我们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这期间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挑战。大家记忆犹新的有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以及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可谓是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大的磨炼。  相似文献   

12.
《广告大观》2003,(11):47-47
纵观过去十年的中国电视广告,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很多具有较强销售力的广告在创意方面却是差强人意,甚至令人反感,当然这与它们投放频率过高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知道”电视广告的目的并不是娱乐大众.而是将产品卖给他们。广告的受欢迎程度和产品的销量是不相关的”,因此,它们应该在过去十年的荣誉榜和备忘录里留下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盘点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让我们振奋不已。“改革开放”四个字中,两个字直指中国外贸,可见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起飞的一翼。  相似文献   

14.
2005中国广告业——热闹过后的两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对中国广告业十大新闻的盘点.我们能够看到广告业在过去的一年(2005年)依然热闹,大事、热事、新鲜的事不断,引人关注。可以说,是很“旺”的一年,如2005年10月份在西安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广告节”上,有十几个论坛同时举办,蔚为大观;仅以广告教育这个视角。去年就有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大学生广告节”,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台湾时报主办的金犊奖,美国ONE SHOW主办的“金铅笔”奖.中国广告教育年会等等。广告教育界、广告学术界、广告业界,2005年这一年,不寂寞。  相似文献   

15.
《四川物价》2002,(10):47-47
《经济日报》日前刊登胡亚庄的章说,中国汽车工业的价值取向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中国有12亿人口,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有10亿,是绝大多数。他们用不上轿车,也买不起轿车,但他们确实需要汽车来解决交通问题,来发展经济,来脱贫。轿车是2亿大中城市中先富起来的人买的车,年销几十万辆,而在10亿人口地区畅销的二轮、三轮车,年销1400万辆,这就证明,它们得以畅销,靠的是人们买得起,还可以用来赚钱、脱贫。章说,我们的汽车政策是主要在大中城市向先富起来的人推销外国品牌轿车,不去解决10亿人口地区迫切需要既能乘人又能载货的家用廉价四轮汽车,让10亿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我们就是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廉价车市场,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工业,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三轮车工业,一个敢和轿车一比高低的微型汽车工业,一个门类齐备的基础工业和高等教育系统。低工资国家赚低利润,跨国公司则凭轿车开发和高技术赚高利润,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他们生产不出中国10亿人口地区所需要的廉价四轮汽车,我们却用目录制去封杀廉价四轮汽车,用欧I排放标准封杀三轮农用车,保护了轿车的垄断利润。章说,2001年美国皮卡产量比轿车多出100多万辆,但在中国2001年皮卡销量只占轿车销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全国城市几乎都对皮卡实施限行!对照“三个代表”,我国汽车工业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6.
站在2008年的岁首,回眸2007年的征途,我们梳理出对中国报业影响至深至远的几个关键词。它们是:“十七大”、“转企上市”、“报业联盟”、“依法治报”、“纸包子”、“转型”、“数字化”、“公共文化”。我们觉得,对中国报业来说,这几个关键词不仅影响了刚刚过去的那一年,并且也将影响着徐徐开启的这一年,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若干年。  相似文献   

17.
刘娟 《中国广告》2011,(11):44-45
如何将“中国元素”运用到品牌中,如何在品牌的塑造中超越“中国制造”进入到“中国创造”、充分发扬“中国特色”,已经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高峻一个品牌能够在全球获得成功.一定是这个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同。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能和商业进行完美的融合,那么这种文化必然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尚全 《商界》2006,(5):24-25
2006年初,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关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年均GDP以9%以上的速度飞速增长,27年奇迹般的高速增长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行政腐败扩散等造成的社会矛盾仍然存在。 郎咸平质疑国企改革、《物权法》搁置、皇甫平的文章备受争议……一系列事件以及伴随着这些事件的强大民意力量,成为了中国发展进程上的路口路标,询问急速行进的中国,改革将朝何处去?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面临关隘,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1978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终于胜出“两个凡是”标准。 1992年的“计划和市场”之争,在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得到解决。 …… 历史的经验表明,每一次争论,都是改革得到整饬的时机;每一次讨论后达成的共识,都是下一轮改革的思想动力源泉。 今天,中国改革又一次面临关隘,在不停歇的前行中,如何跨越?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的社会智囊们如何思考中国的改革?在这样的历史使命下,他们会给社会、给时代什么样的回答? 通过这组文章,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的时代脉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骆祖斌 《新财富》2005,(1):14-18
宏观调控无疑是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领域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当关于中国经济纷纷扰扰的“硬着陆”和“软着陆”讨论年终终于“粉尘落地”,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似乎可以令人放心地以更“可持续”的步伐前行。  相似文献   

20.
网友评论     
1.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困境,首先源于态度问题。领导者能否安下心来规划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在发现一条正确的路时,能否忍受黑暗前行?其次是要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国制造”要摆脱低端低档.最欠缺的正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三是人才问题。现在的人才匮乏或许是因为过去的忽视所致。因此,我们亟需建立各种培养人才的途径,正如贵刊专题所吉。它可以是师徒传承,也可以通过现代的管理方式,最关键的是要适合企业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