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当前过剩经济形态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创新机制不能保证在创造需求变迁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的变迁。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企业自觉地创建有效的、符合市场需求生命周期的创新体系。开展以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以产品技术创新与管理技术创新同时并举、以商品质量的创新为基点的、有企业经营活动独特性的、以创新的产品或产业影响社会产业结构改变的企业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前,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在我国初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落实技术开发投入资金、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研制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本文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比例失调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创新活动和工艺创新活动是相互关联的。一般而言,重视产品创新的企业,会不断推出新产品;而重…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突变与渐进相结合的过程。它不能仅仅理解为技术的推动过程或一项孤立的事件,也不能仅仅理解为产品或工艺的改良,“创新是新知识的成功利用”。为了评估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们于2002年对宁波市220家民营科技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考察了宁波民营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方针政策     
方针政策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谈当前企业应搞好的工作工.搞好企业当前生产的运行协调。企业应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运用信贷、能源。原材料、动力等调控手段,增加畅销产品,限制平销产品.停止生产滞销产品。特别要做好限产压库和没有市场的产品之停产、转产工作。...  相似文献   

5.
李志民 《发展》2001,(6):27-29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搞市场经济不能不重视流通。特别是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商品相对过剩、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消费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的情况下,搞活流通,启动内需,不仅有利于扩大消费,还能刺激和带动生产,促进整个国有经济的良性循环。要搞活流通,除了国家搞好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搞好市场建设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搞好流通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国有流通企业不改革,不进行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不仅不能发挥其在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还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6.
赵建辉 《南方经济》2005,(12):47-49
本文论述了我国企业文化贫困的现状和原因,提出消除企业文化贫困,应搞好企业文化创新。笔者认为领导文化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源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及良好的组织环境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必备条件,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7,(198):1-15
对2655家企业调查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程度与十年前相比基本相同,多数企业以模仿创新为主,注重引进专利、专有技术和购买设备,而自主创新的程度不高,平均研发强度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不高的特征明显,产品世界范围内新的比例很低。从具体特征看,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自筹;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独立进行为主,创新的外部资源利用不足;产品创新以原有产品改进为主,全新产品为辅;工艺创新以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创新为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泰山复合材料厂推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作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高标准,高起点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1998年 2月我们确定了“发挥高新技术优势,实施创新工程,争创一流科技企业”的发展思路,建立起集产品和技术开发创新、技术和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判断、技术和产品决策咨询、产学研、对外合作、人才招聘、技术和培训、技术服务、政策调研于一体辐射整个生产经营的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了以技术开发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实行“特区”管理,进行了巨大的人、…  相似文献   

9.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终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杰事杰自创立之日起,就将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万世基业、选材为本”的理念,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形态设计和功能设计入手,结合制品的结构设计,推出了若干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一直以来,杰事杰秉承“杰出的人做杰出的事”的企业精神,不断引领企业驶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第一,要想从事创新,超越前人,必须要大量阅读国外的文献,掌握国外最新产品的功能,要非常关注国外技术发展的趋势,要了解技术的前沿。只有了解了国外的前沿,我们才能结合国内的情况和需求超越他们。我们要预测市场未来的需求。我发现,凡在国外前沿的东西,过了三到五年,就会变成国内热门的东西,比如在出版领域,像可变数据印刷、快速数码印刷这样一些国外三五年前开始流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由于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的跨国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  相似文献   

12.
13.
穆晨潇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00-103
知识管理包含了企业为实现知识对于核心业务的有效支撑而实施的一切活动.企业知识管理应以核心业务活动为突破口,在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核心业务活动的基础上构造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式,实施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只有当企业具备足够的"知识资本",员工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升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使顾客的需求得到最好的满足,企业也才能茁壮成长.在这瞬息万变的市场上生存,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管理也相应地成为21世纪企业成功的要件.  相似文献   

14.
李红 《理论观察》2007,(2):107-108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筑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工业经济的扬弃。知识经济在中国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知识经济的萌动呼唤着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借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是今天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决择,是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中,信息革命带来了时空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对企业经营和企业发展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这不仅改变了企业内部的协作方式,也引起了企业之间合作方式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现代企业针对基础条件和基本环境的重大变化,积极采取多种对策,建立企业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使企业在剧烈变化中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与软件产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软件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所谓知识经济,简言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与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它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发展基础;第二它以知识的传播和处理为中心任务;第三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力资源配置的重要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经济性角度的连锁经营知识复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锁经营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与活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应该作时代性的本质解读。本文认为,知识经济环境下连锁经营的根本在于知识的经济性,连锁经营效益是基于知识的经济性,通过知识复制来实现的;同时,知识还存在非经济性,阻碍着有效知识的复制和连锁经营效益的实现。为此,本文提出整合提炼正确有效的知识并确保可简单复制、构建知识有效传导体系、连锁经营单元遵照规律学习know-how知识等措施,实行制度性约束,采取分级分类保护措施,以保障知识资产避免贬值与零值,确保连锁经营效益实现。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知识经济形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华古典知识体系为线索 ,联系西方文艺复兴后中华知识纳取西学的变革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知识体系上所取得的成就 ,对中华未来知识体系的框架作了粗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现在都在讲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引进的概念,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但是现在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条原则是当代必须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自然资源量。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再继续亚当·斯密等主张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在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大约是石油危机前后,有一个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成员都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的前途忧心忡忡,认为再这么干下去要不行了,他们算了一笔帐,就是按当时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量,以及可能增加的探明储…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不仅将改变人类生产和物质文明的面貌,也将影响和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面对知识经济涌动的浪潮,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认真地运筹未来.思考路径,为创新思维注入活力,提高国民创新思维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思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