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须承担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粮商对中国粮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大规模入侵,因此,现代粮食安全要转换思想,开拓思维,在维持粮食产业稳产增产的基本情况下,还应重视现代全球粮食产业的全球化、全供应链安全和集聚化效益等新的思路带来的转变,对中国的粮食产业报以整体的不断前行发展变化的思路,基于粮食产业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形成更为稳定和高层次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在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同时,提高中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唐柳  俞乔  鲜荣生  李志铭 《经济地理》2012,32(7):141-146,134
旅游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空间组织关系的集成反映,其合理性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显著。立足于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以"核心—边缘"理论为指导,通过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西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状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划分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构建了"一带、四点"空间布局结构,并提出了强化区域空间发展定位和联动发展、加强特色产品开发等实现空间结构布局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历史景观演化理念视角下,以新疆南疆地区 的古代城市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文献归 纳其历史层积特征,从区域范围内对汉代以前至明清时期南疆 古城遗迹的整体格局、组团簇群、经济方式和中心地标层面进 行考古学辨析梳理,进而分析古城历史遗址表征信息背后蕴藏 的聚居景观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聚居形态:单垣型 →双垣型→混合型;2)古城选址:山谷盆地→山前绿洲→边 缘绿洲;3)典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主导的义乌城市景观结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希军  何平  沈守云  陈存友 《经济地理》2008,28(6):1031-1034
在总结义乌城市化特征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分析了义乌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景观结构和景观空间布局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义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乡村景观与诗人情怀境界融合并符号化为古诗 词,是传统乡村景观的诗化意象。基于乡村居住文明价值认 同,针对当前乡村景观与诗意栖居理想相悖的建设现状,以及 当代乡村景观规划理论诗意语境缺失的理论现状,从古诗词入 手,运用语义分析方法,以成都平原为例运用符号学理论建立 空间源词条-标准词条对照表,以此为参数结合文本挖掘技术 对成都平原古诗词乡村景观信息进行词条挖掘、词频分析和聚 类分析,从中析出成都平原乡村景观语义及诗意意象图谱,在 此基础上构建与现实地域相对应的在地性诗意乡村景观意象特 征,以探索优化乡村景观特征及乡村诗意栖居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刘晓清  毕如田  高艳 《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地处黄土高原半山丘陵区的襄垣县为研究对象,结合DEM、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从海拔、坡度、交通、水源等方面对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逐级打分,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等级划分为优等区域、中等区域和差等区域,根据研究区人口、经济、地质灾害等情况,将研究区的居民点划分为异地搬迁型、保留发展型和优先发展型,确定了31个村作为研究区的中心村。  相似文献   

8.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 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 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 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 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 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 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 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 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 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 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 题。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 同类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首先,从法律法规和运 营机制2个层面总结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宏观保障经 验;其次,从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经济带动三大视角剖析了 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实施经验;最后,客观认知欧 洲所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的突出问题及特点,从构建多主 体、精准化保障机制,实施分类型、动态化恢复途径,整合潜 在性、多元化资源系统3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采矿废弃地景观恢 复的具体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清漪园后山园中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图纸及数据资料,结合现场实测,以平格为媒介研究其空间布局中的手法与规律。研究表明,后山园中园的场地尺度与空间布局中体现了明显的模数思维,且大量使用象征皇家身份与地位的“九”“五”2个数字整合模数体系;主要厅堂的轴线是平格构建的起始线;场地中直线型与曲线型边界线均由遵从模数关系的平格控制;平格和轴线共同作用控制了各要素体量与整体布局的均衡关系,形成统一中又富于变化的几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1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 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 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 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 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 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 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 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 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 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 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优化空间布局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目标之 一,也是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作为后现代地理 学有力的空间批判工具,空间正义理论为寻求关涉多重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遵循空间-正义辩证法思 想,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的批判性分析框架,从正义的空 间性和空间的正义性2个维度观察、辨别并力图消减自然保护 地空间和空间过程的非正义。根据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促进我 国自然保护地布局空间正义的建议:加强自然保护地立法建 设;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布局重要自然保护地;建立分级 和分类管理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摸清资源本底和社区 充分参与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功能分区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人的群体一致性与个体矛盾性并存,该 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文人交游活动,园林因作为交游活动的 场所而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然而此类研究集中于文、史、哲、 艺等学科,风景园林对其关注度较低。北宋文人群体规模大、 雅集结社之风盛行,且交游唱和诗作遗存较多。因此,以北宋 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及其举办的真率会、 欧阳修春游嵩山,以及邵雍的一次长途秋游为例,对园记、交 游唱和诗等遗存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了园游、郊游、山水 游3种不同时空尺度的文人交游活动,挖掘文人交游与山水园 林调和共生、精神反哺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的完 善具有积极意义,观古知今以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山地城镇公园空间结构与布局,借助社会网 络分析方法,选取重庆鸿恩寺公园、碧津公园和石门公园,构 建公园空间关系网络模型。SNA模型的结果显示,鸿恩寺公 园具有较高的完备性与层级性,碧津公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公园地形、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节点数量对公 共空间的结构完备性、稳定性与层级性存在一定影响。最后依 据评价体系,从网络结构和规划2个层面提出公园空间的结构 与布局优化对策,从而指导公园空间与等级设置,以及公共服 务设施等规划更新。  相似文献   

16.
李犟  吴和成 《技术经济》2020,39(7):54-62
基于2013—2017年中国28个省市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运用非导向ERM模型测度了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指标无效程度,并借助核密度估计和K-W检验对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不佳且区域内部效率分布差异显著,多地区工业企业劳动、经费等创新要素边际收益递减;2015年以后,部分低效率地区逐渐向高效率转移;研究还发现,引进技术经费投入强度与新产品出口比例的无效程度最为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工业创新资源管理体制、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加快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是效率提升值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从植物景观空间尺度变化的角度研究了瞻园中的南假山和北假山的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尺度变化,运用对比、图解、量化的方法,讨论分析植物在这一特定景观环境中的植物景观尺度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未来适宜的植物尺度建议,为江南古典园林遗产原真性保护和当前园林植物景观尺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结果表明瞻园北假山处植物景观尺度仍在适宜范围内,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16°~25°;南假山植物尺度呈现不适宜趋势,背景植物观赏视角为38.4°;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视线适宜性的条件下,北假山处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16~30.7m,最佳参考值H=15~27.7m,南假山处背景植物高度的适宜参考值H=6.4~19.25m,最佳参考值H=9.4~11.1m。同时2处景点由于植物种类的变动导致的景点的文化性略有缺失。  相似文献   

19.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