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公园作为邻里可达性较高且免费的场所,是体力活动发生比较频繁的空间载体。以哈尔滨市4个典型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初冬季节(2017年11月25日—12月2日)共7天、每天6个时间段的无雨雪晴朗时间,采用无人机(UAV)观测手段,基于SOPARC(体力活动观察系统)观测框架,4名观察员同时对每个公园进行观测。首先,依据公园形态、面积、活动场地布局特征规划无人机航线,获取空间特征和使用者数量、属性、活动类型及空间位置数据;其次,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将无人机与同步地面观察数据进行核对;再次,对使用者、活动时间、活动类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最后,结合GIS进行体力活动人群空间密度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冬季体力活动及空间分布情况,指导中国寒地城市公园体力活动空间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的置入可改善铁路客站广场微气候,但可能会影响广场的疏散能力,造成安全隐患。辨析了当前站前微气候优化与安全疏散的关系,基于人群疏散密度对微气候优化范围进行界定,提出兼顾疏散安全性和热舒适性的站前广场微气候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高峰时段人群疏散模拟可用于划定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的区域,在微气候优化域内进行微气候适应性设计改造不会降低广场整体疏散能力;2)绿化面积比例低,模拟高密度拥堵区面积少的Ⅰ类广场更适宜进行微气候优化以改善热舒适性;3)微气候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降温景观要素、绿地布局、人群活动特征等多方面因素,以有效热舒适改善面积而非整体降温面积为改善目标,从而提升站前广场活动体验,促进站前广场向兼休闲、景观、防灾功能的城市广场转变。 相似文献
3.
从老年人交往特征出发,总结出个体交往、亲友邻里交往与志同道合交往3种日常交往活动类型;基于老年人交往过程中关注的环境需求,提出活动空间适宜性、活动设施便捷性、活动氛围舒适感、活动景色吸引度和活动场地依恋感5类影响交往活动的城市公园环境特征。以重庆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统计方法,分析检验涵盖5类环境特征的19类环境因子对3种交往活动类型中9类活动因子的空间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活动空间适宜性和活动景色吸引度对个体的“静坐沉思”和“观赏景色”影响作用显著,安全感、景观亲近度等因子影响程度高;活动设施便捷性和活动氛围舒适感对亲友邻里的“结伴锻炼”影响作用显著,服务设施分布密集程度、环境卫生整洁程度等因子影响程度高;活动场地依恋感对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谈”影响作用显著,文化活动丰富度因子影响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开始从增量向存量方向转型,城市微空间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更新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存量绿地更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引入城市触媒的概念,探索城市微空间更新与城市触媒效应间的学科关联,进而剖析城市触媒效应工作原理的运行机制,探讨微空间作为触媒元素激发相邻其他城市元素并产生“链式反应”,促成城市发展的空间意义。借助奉贤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竞赛实例,以口袋公园作为微空间的典型代表,结合“触媒元素的选取”“激活和完善触媒”“引导触媒效应”3个触媒理论步骤展开讨论,例证城市微空间更新触媒理论的实践应用,以期达到全面意义上的城市活力更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背景下,梳理、总结了英国城市公园政策的起源、阶段特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英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将城市公园制度建设及合作伙伴关系列入国家政策议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地方领导、落实中央决策、实施决策监督和建立广泛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风景园林学对空间庇护感的建构理论,以重庆
龙头寺公园为调查区域,选取由3种庇护类型(植物群落、景观
建筑、休憩设施)和3种庇护等级(顶部覆盖面、两侧和后侧围
合面及前方遮挡面构成的高、中、低空间围合关系)构成的9类
空间样本,现场测试83名受试者在空间样本中观察前后,注意
力和情绪等心理感受及脉搏和血压等生理信号的恢复性效果。
结果表明,注意力方面,高庇护和中庇护等级的恢复绩效均明
显优于低庇护等级;情绪方面,休憩设施和景观建筑的恢复绩
效明显优于植物群落;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植物群落的恢复
绩效显著优于休憩设施和景观建筑。在类型和等级的交互作用
下,低庇护休憩设施、高庇护景观建筑和高庇护植物群落对注
意力产生明显的恢复效果;低庇护植物群落、高庇护休憩设施
和中庇护景观建筑的组合能显著促进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绿色空间形态及功能对体力活动的频次与质量有明显的影响,但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与公众健康之间复杂的关系尚不明确。通过对绿色空间内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用分析,建立公众健康与绿色空间设计的联系。在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 2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绿色空间与体力活动相关研究的演进历程,揭示以绿色空间内的体力活动为核心的学术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体力活动是绿色空间发挥健康效用的重要媒介,尤其在抑郁情绪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疗愈效果。从促进健康的城市景观而言,提升体力活动吸引力的绿色空间质量和可达性、加强绿色小空间的网络和品质建设、调整设计指标的绿色空间政策等,都可以促进未来绿色空间健康服务功能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9.
以设计提升公园游步道健步功效为目标,研究包
括:1)Meta分析合理健步量,提出推荐优化公园游步道一
周健步量组合方案:每周5~7d、中强度、200~300min,
以3.5km慢走、1/1.5/4km快走、3.5/4km慢跑为模数单
元;2)根据所识别的游步道景观要素与健步功效关系,提出
连续度、缓弹度、平整度、美感度4个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标准
及其指标;3)据此评价游步道的各类健步功效,结果显示塑
胶跑道主路最能提升慢跑功效;东西侧游园主路、平行跑道的
南侧木栈道连续度较强、缓弹度较好、美感度较高,最能提升
慢跑、快走类健步功效;夹江岸边的大部分木栈道因连续度较
强、美感度较高,能提升快走、慢走功效;其余路径更能提升
慢走功效,但部分转折过多、砂砾铺装的道路,健步功效不显
著;4)基于公园游步道一周健步量组合方案与健步功效评价
结果构建最佳健步功效游步道递归模型,根据“组合距离模数
原则”“运动路径连接原则”和“安全舒适多样原则”,模型
运算与人工筛选结合,优选出最能提升健步功效的鱼嘴公园游
步道一周健步路径组合,经试验证明有效。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公园绿地在降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公园绿地布局以
减缓热岛效应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
区,利用辐射传输方程和泰森多边形分析城市热岛情况及公园
绿地布局现状,采用P-中值模型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确定公园
绿地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的整体温度偏
高,其热岛范围达城市总面积的11.78%;2)共提取福州市主
城区公园绿地47个,总面积为11.11km2,占主城区总面积
的4.47%,公园绿地布局总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3)利用
P-中值模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个公园绿
地需要优化,其中包括福州动物园、环南公园等12个一级优化
公园绿地,以及屏山公园、琴亭湖公园等6个二级优化公园绿
地;4)结合福州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得到50个潜在公园绿
地建设点,主要集中于城门镇、盖山镇及新店镇。 相似文献
11.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