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 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 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 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 “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 “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 “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 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 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 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 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2.
《江南论坛》2014,(5):F0003-F0003
正1956年阖闾城遗址被江苏省政府定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阖闾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1年阖闾城遗址入选首批江苏大遗址名单。2013年阖闾城遗址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名录。2013年12月,阖闾城遗址公园列入国家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座落于无锡西郊马山,位处太湖十八湾的月白湾下,占地95亩,建筑面积近27000平方米,于2014年2月24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建筑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整体造型舒缓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风凰,寓意着玉凤涅磐,象征着阖闾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设计师引  相似文献   

3.
汉长安城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驴单位,是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区西北约十公里处,周长25100米,全城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而汉长安城考古工作进行约有半个世纪,硕果丰厚.汉长安城遗址也将以遗址公园的模式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本论文就是以汉长安城城门遗址为研究对象并探讨保护与展示方法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公园数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公园管理负担日益加重。如何创新城市公园建设管理模式,有效减轻公园建设管理成本并提升公园活力是后公园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日本的公园管理经历了由重“量”到重“质”的转变,其制度体系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介绍了日本新型都市公园管理制度——“Park-PFI”的概况及其产生背景,并以南池袋公园为例,详细考察了Park-PFI制度在日本公园建设管理中的运用;探讨了该制度在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与运营一体化模式创新、公私合作管理权责明确以及激活公园“准公共产品”与“公共资产”双重属性以促进公园活化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专类公园对于提高城市绿地游憩服务质量具有重要 作用。从梳理专类公园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入手,总结了专类公 园多元化和专业化、层级化和社区化、优质化和精品化的发展 趋势。提出“丰富多元、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 发展原则,从类型构成、分类配置、分级配置和指标管控等方 面探讨了促进专类公园发展的理念和策略,并从规划、政策、 运营等角度提出了未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6.
夜空公园是拥有卓越星空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地域,具 有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 及公众休闲等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夜空保护活动的发展历程及 夜空公园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现状,分析归纳了国际夜空公园建 设的前期准备﹑夜空保护计划﹑夜空公园教育与拓展活动,以 及夜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介绍了国内保护区类型和主 题公园类型夜空公园的实例及实践困境,提出了夜空公园本土 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公园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健康恢复思想可以追溯到人们择居、医疗和园林建设实践。从治理与康复功能、缓解精神压力与消除疲劳、增强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社会交往5个层面论述了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功效,以及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影响机制。同时对研究重心、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述,最后讨论了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推动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形态学理论视角,探讨了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历史形态演变,及其对遗址区村落的保护与再利用启示。随着2013年未央宫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区原址的10个村落进行了整体搬迁。从城市历史保护的连续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不少挑战。从汉长安城形态演变中最为突出的4个历史阶段,梳理了西汉以来汉长安城的城市建设、水系格局、道路系统以及村落布局等形态要素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信息叠加分析,探讨了遗址区村落与原址地形和水系格局等形态要素间的共生关系。最后从历史形态保护视角,指出了村落形态在汉长安城历史形态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契合工业遗产保护的趋势,工业遗产公园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路径。综述工业遗产公园发展历程,归纳工业遗产公园营建的空间模式和特征;解读“生产单元”作为工业遗产公园空间和景观的规划方法模式,希冀拓展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视角。结合黄石“东钢”工业遗产公园的规划,解读工业生产单元导向下的价值评估、污染治理、建筑干涉、功能分区、景观组织和项目建构规划过程。阐述基于生产单元模式、以生产流程展示为目的的工业遗产公园规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鹏 《商周刊》2012,(22):66-67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直困惑于瞭望台的选址,不在青岛最高点,却在市内第二大山头。今日踏入青岛山炮台山遗址公园,想要寻找答案。走在林间道上,两边郁郁葱葱,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透过林间缝隙,晴空投来碎影,洒在地上,格外清爽。继续走着,期待前方问题的解答,却又有些留恋走过的路。路不是很长,却十分平整。走着走着,一下子明朗起来,原来是到了制高处。碧海青天尽收眼底,霎时间明白瞭望台的选址确实合情合理。青岛山并不是青岛最高点,却有着极佳的视野。据说,  相似文献   

11.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家公园至今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日本国家公园属于IUCN(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中的第Ⅱ类国家公园和第Ⅴ类地景/海景保护区;2)在选入国家公园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标准方面,日本对国家公园分为陆域和海域2种类型,并分别制定选定标准。从日本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出发,揭示其入选标准的实践现状,为现阶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探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再生公园是填埋场修复治理与再利用的重要选项。由于残留有害物质将长期存在于填埋场地,如何在确保环境安全前提下提供优质的游憩体验成为再生公园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鉴于此,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从环境、空间和设施3个方面入手,建立ESF适应性策略体系,并将之应用于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再生公园总体发展及入口服务区改造设计实践,以期为垃圾填埋场再生公园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 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 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 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 信令、微博、百度POI等大数据与GIS技术结合,构建依托大 数据的GIS耦合模型,从游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公园的慢跑游 线、景点热度、游人空间分布等进行使用后量化评价,并针对 问题提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大 数据与GIS的结合可以为公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整 改依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  相似文献   

16.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完备成熟的规划设 计方案和理念,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环 境教育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从环境教育的规 划与管理2个层面剖析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针 对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教育主题分类、多样的环境教育及解说的 方案、便捷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公众参与度和完成度较高的 志愿者计划和合作组织、发展完备的环境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 归纳和总结,并以红杉树国家公园环境教育规划设计为例进行 实例分析,结合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机制最为欠缺和需要提 高的协调性、联系度、全民公益性、互动性、增益性和契合 度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总结出中国构建国家公园体制中不容忽 视、不可或缺的启示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及衡量标准与城市发展水平及居民需求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动态性,要在规划中准确把控仍是难题。结合不同阶段城市发展背景及现实问题,将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内涵分为地域均等、空间均衡、群体平等、群体均好4个演进层次,并对各个层次“公平性”衡量标准加以审视和比较,解析其背后的生成机制,总结其演进特征。最后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特征对公园绿地规划“公平性”研究与实践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