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解晓强 《大陆桥视野》2016,(12):335-335
随着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具有现代化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也由城市逐渐向农村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特色,然后分析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最后简述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以期为合理的开发和规划乡村景观,对于维护乡村特色风俗和文化,促进我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以风景园林理论为基础,阐述校园景观的含义,从校园景观的功能、生态、视觉的角度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景观,解读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从而了解校园景观的同时促进校园景观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性景观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延庆世园会中国馆周边景观的设计思考过程为分析对象,思考地域环境特征对人类生存发展、行为习惯、生活需求、文化传统等形成的影响。其着眼点是中国馆在环境中的整体关系和意向表达,关注景观与建筑的衔接与生长共融问题,探索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主旨选取和意向转化,其目的是通过剖析中国馆景观方案的创作过程,研究如何围绕地域性特征,将设计中的各要素统筹起来,形成有机的、典型的、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当下,“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风景园林领域中辅 助景观量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国近20年间 “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检索出的中国知网收录的 15 177篇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文本数据内在信息进行深 入挖掘,将“数字景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总结为兴起期、平 稳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由此对“数字景观技术”研究的区位 拓展特征、所适用的热点议题,以及研究发展态势3个方面进 行详细探讨,由此总结出我国“数字景观技术”在风景园林领 域的运用与发展规律。1)研究发展途径:网状发展结构,院 校间协同联动,跨学科趋势明显;2)研究关注热点:多元议 题共生,战略规划引领,化解特定地域问题;3)研究发展态 势:持续迅猛前行,结合科技革新,应对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5.
采矿废弃地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及文化遗 失等突出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引和 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如何将采矿废弃地视为一种景 观资源,重新赋予其生态、经济、文化、美学价值成为全新命 题。总结欧洲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积累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 同类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首先,从法律法规和运 营机制2个层面总结了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宏观保障经 验;其次,从生态修复、文化挖掘、经济带动三大视角剖析了 欧洲采矿废弃地景观恢复的具体实施经验;最后,客观认知欧 洲所面临的挑战,结合中国的突出问题及特点,从构建多主 体、精准化保障机制,实施分类型、动态化恢复途径,整合潜 在性、多元化资源系统3个方面提出对中国采矿废弃地景观恢 复的具体启示及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城市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的主体。此外,还分布有公园、绿地和其它一些不常见的景观要素。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生态工业园及其规划设计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李同升  韦亚权  周华 《经济地理》2005,25(5):647-650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其在规划思想、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和参与人员等方面与传统的工业园区均有明显的不同。以陕西商洛生态工业园为例,综合运用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工业园及其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马越 《技术经济》2019,35(10):89
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市民活动的重点区域。以广东佛山东平河为例,首先对场地中水利建设对变水位下河滩、堤岸、植被的影响做了分析,并针对洪水、潮汐的不同影响程度采取了相应的分级设计模型构想。在实践中,根据不同水位情况,运用低洼高筑、水道疏浚、植被恢复等多种方式,通过工程、生态、景观的手段恢复了滨水自然生境,营造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实现了水利堤岸改造、生态修复、景观营造的有机结合,让陆地和水域自然衔接、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葡萄牙历史环境修复更新项目实践经历,记录 了中国团队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端点之一的里斯本市使用中国 传统设计手法解决西方语境下的设计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中 葡双方设计思路和手法的交流与比较,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设 计范式与手法应用于西方场景中的适应性。中方设计团队在建 筑方面以气韵相合为法则,营造了顺应场地气息的整体环境; 园林方面以传移模写为法则,构建了“可游可居”的空间结 构,营造了基于园居生活的适地情境。实践说明了中国园林在 伴随祖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代 表,可以极强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为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作出更大 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 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 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 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 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 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 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 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 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 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 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 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 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 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 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 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 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 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 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 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写作的缘起,总结了学科史的特征、结构和内容,划分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与此相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也可分为5个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重点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以“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为 题,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建设之路。以歌曲“草原之夜”原生地 新疆可克达拉地域为背景,以“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 规划设计”建成项目为例,展开从理论到实践的阐述、分析、 探讨:项目的自然山水城市背景分析;项目作为城市纪念地、 发生地、交流地的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定位;项目作为中国固有 领土的历史表现与文化传承;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景观纪 念;以及项目体现的“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的现代价 值。阐述了该项目的理论及应用:人居环境三元论;景观“旷 奥三性”理论应用;生态绿色支撑与风景园林小气候营造,以 及具体方案规划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龙门”是一种“两山夹河,其状如门”的地景文 化空间,是在多地龙门人居实践过程中综合凝成的本土人居范 式。以黄河龙门禹庙、洛阳龙门石窟、杭州龙门古镇为典型对 象,将不同地区、不同特质的“龙门”进行整合对比,发掘了 一套具有规律性、普适性和跨地区的“龙门”地景模式,构建 了集龙门山水、龙门形胜、龙门城市、龙门风景、龙门文化于 一体的龙门人居建设整体。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的风景园林书籍中,未曾明确将人及其活动列入景观设计的要素。喜欢观看他人及被人观看是人的本性之一。明确提出并论述应将人及其活动列入景观及景观设计之要素的必要性。在风景园林等景观场所的规划设计中,将人及其活动作为景观要素之一加以考虑,必将进一步拓宽景观规划设计的视野,增加其维度,有助于提升景观设计的水平,使所设计的景观更加人性化,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住乡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