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坚守“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聚焦伊犁河谷草原人居环境背景资源、活动方式、规划建设的三元一体,将草原人居环境作为三元互动、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尝试寻找一种构建荒野、乡村、城市共存融合的草原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主观需求为准绳,寻找及保留草原人居环境演化中相对稳定不变的基因,构建草原人居环境CVA三力评价体系,建立草原人居环境发展CVA量化模型,以求指导草原人居环境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推行这种模式不仅可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也将使伊犁河谷成为多种人居环境生命共同体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对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的剖析入手,制订了其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通过问卷调查对杭州城市人居环境作了评价,归纳总结了关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3点结论和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区人类周围一切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标志,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从阐述人居环境形成的构成要素出发,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建设问题,认为城市生态休闲是城市居民为充分体验生态文明而构建的高品位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态,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水域,特别是环境条件良好、生态自成体系的单位用地,编制生态休闲示范区规划,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寻找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开敞空间(open space)已经成为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种空间类型,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人居环境中的渗透,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开敞空间优先"(open space first)已经成为追求更高人居环境质量的最佳规划程序.文章在系统综述国内外开敞空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人为干扰强调将开敞空间划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开敞空间.同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典型案例,从开敞空间体系的角度探寻花都区人居环境问题,并提出开敞空间营造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山地人居环境自然要素综合评价——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理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类型之一,它在各个自然因素基础上综合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山地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植被、土地资源,构成有别于其它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文章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和叠置技术,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通过五大山地自然要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分析,以达到科学评价山地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低.以1990~2004年杭州市区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杭州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好,商品住宅价格越高,反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差,商品住宅价格越低. 相似文献
7.
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以杭州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低。以1990~2004年杭州市区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资料,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对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杭州商品住宅价格与城市人居环境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好,商品住宅价格越高,反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越差,商品住宅价格越低。 相似文献
8.
海南经过30年的经济特区建设已正式迈入自贸区建设的新时代,所面临的地区发展与生态维育矛盾逐步加剧。为保育海南优良的生态品质,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质量,基于“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与互动多赢的发展关系,提出与之适宜的风景园林健康理论;结合前人经验,以人居环境空间规划为切入点,解析人居环境空间研究内容。运用ArcGIS 10.2.2空间分析和Fragstats 4.2景观格局分析,解析海南省域三生空间敏感性、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性,以及资源服务范围与开发建设空间适宜性,结合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特征,提出从全岛国土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营造3个方面进行规划引导,并提出以下观点:1)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和空间利用的合理性是有效保障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前提基础;2)遵循风景园林健康理论指导的全域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统筹规划和空间营造规划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根本路径;3)“健康、生态、人居”三元耦合和互动多赢的关系均衡与协调是提升海南人居环境空间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0.
对以往承载力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人居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矢量模法对大连市2002—2011年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呈总体上升趋势,但承载力并不高,对如何提高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给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山地地貌、建材能源、军事驻防、商贸交通、宗教信仰6个方面深入分析聚落命名及分布中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从而形成对研究地域整体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认知,为新时期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围绕人居环境生命体的存在与生长,思考其支撑关系和发展的动力,发现存在着“极端化”与“集和化”2种思想路线,指出近现代人居环境发展不尽人意的根源是“极端化”。溯源中国传统风景观,指出“集和化”为主导的人居环境本体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其发展之路,阐释了“集和化”对于未来世界人居发展的意义。以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5个统筹、人居环境发展的“3+2”结构,以及建设公园城市的理论框架为例,阐述了从“极端化”走向“集和化”,从二元论走向二元论与三元论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提出了建构新千年“集和化”哲学体系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当前使用ArcGIS作为道路自动选线工具的研究较多,但该方法在小区域内无法取得较为精准的选线结果。基于Rhino+Grasshopper平台,对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遗传算法及道路选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了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自动选线模型。使用参数化设计生成的路径符合风景区低影响开发和低成本建设的原则,且路径曲线最大限度满足风景区道路极限平曲线现行规范值。构建的参数化模型可以解决所有同类型问题且便于调整和优化,为风景环境道路选线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6.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风景园林空间在人类福
祉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MA开启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
福祉关系研究日趋完善,近些年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也逐渐出现
在风景园林学研究中,然而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框架并不能完全
适用于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影响的研究。基于此问题,首先,
回顾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概念框架研究,以及建立在生
态系统服务理论上的景观相关概念;其次,在梳理多项风景园
林空间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实证研究后,归纳出使用者视角的风
景园林空间的3个价值维度,即物理环境、生理活动和心理感
受;最后,基于风景园林-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三者空间尺度
耦合,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与使用者价值维度,总结出适用于多
尺度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综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雨洪管理研究中,实地监测分析的准确性远高于模型模拟与水文计算,高精度监测数据可有效支撑景观项目雨洪管理过程还原及绩效评估。以清华大学胜因院为研究场地,利用无线传感网络(WSN)在线监测技术,通过系统设计组织多种传感器收集分钟级的降雨、树冠截留、土壤持水量、下渗、积水、溢流等雨洪管理数据。研究依据16场降雨数据,定量评估了场地树木冠层及终端雨水花园所发挥的径流削减作用,并分析指标相关性,可视化复杂的土壤水文过程。本研究提供的监测指标、系统及分析方法在景观项目雨洪管理监测中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