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1996年和2008年的城市建设用地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2年间昆明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景观格局呈现快速外延式扩张、分散布局、混合分布的特征,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宁夏农业多元功能的区域差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多功能从产出的角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使不同农业功能得到有效耦合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通过建立区域农业多功能相对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宁夏各县(市、区)的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相对价值得以定量化表征,并确定了各功能的优劣势分布区,分县域的判定其农业相对优势功能,并以此作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构建的依据。结果表明:宁夏可按照农业经济—社会功能为主导、经济—生态功能为主导、生态—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为主导、社会—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为主导4种类型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业景观脆弱性是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度量方式,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市石柱县农业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水平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等级类型空间演替明显。其中暴露度高值分布呈现由东部向南部、西部、西北部逐渐加强,与城市扩张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方向相一致;敏感性空间变化高值聚集区由西南部向北部、东部逐渐缩减;适应能力空间变化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特征。(2)农业景观脆弱性呈显著空间自相关和集聚特征,脆弱性等级相对聚集。低度和轻度脆弱区集中于南部生态区和北部农业区;中度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和东部旅游区;较高脆弱区集中于西南城镇区,少部分分布在北部农业区;高度脆弱区集中分布在西南城镇区。(3)研究区农业景观脆弱性演变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形成的自然本底条件,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因素是农业景观脆弱性变化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4.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 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 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 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 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 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 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 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 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 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 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 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 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类型分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运用函数模型法、空间集中度、功能识别、空间局部自相关等多种定量方法,对区域乡村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分异特征、类型划分、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的乡村功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功能的空间聚集程度都比较低,布局较为分散,工业生产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呈现出由城市群中部向东西两侧、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农业生产功能则呈现出东西两翼强,而中部弱的特征,与工业生产功能基本呈相反分布的态势,社会保障功能普遍偏低,呈低值聚集分布状态,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少的态势,生态旅游功能较高的地域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城市群的周边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域。(2)各县市功能组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11种功能类型,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属于综合型或多功能组合型,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相对较少。(3)长株潭地区各类型地域功能的形成规律是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功能类型地域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强度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森林声景观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年龄、性别、学历、性格及其爱好对声景观评价的影响;(2)最为游客喜爱或厌烦的若干种声景;(3)影响游客对特定声景观所持态度的因素以及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4)主动加入一些受大众喜爱的声景是否能产生正面影响等.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对森林公园声景观应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采用景观格局方法研究农村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大都市郊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整理提供依据.金山区农村宅基地具有总量大、规模小、形状不规则以及聚集度和连通度差等景观格局特征,反映了农村宅基地空间布局分散、集约性差、用地浪费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据此提出了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创新农村宅基地整理机制及加强农村宅基地布局管理功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市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为研究对象, 对景观视觉质量展开评价,分析影响视觉质量的因子及核心成 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把影响因子转化成核心特征指数;结 合眼动分析图和特征指数分析影响风景林视觉质量的核心因 素。影响视觉质量的特征指数分别为:风景林近自然度、地域 文化特征、色彩丰富度、乔木易识别特征以及林内空间感。风 景林近自然度、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色彩丰富度对视觉质量的影 响最为重要。以期能够对风景林的经营管理以及植物景观营建 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基于网络关注度的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014年湖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等有关数据,利用季节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指数,揭示湖南省居民旅游需求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年内居民对景区旅游总需求呈山岭型变化,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双峰、多峰3种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单峰型景区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双峰型和多峰型景区相对较小;全省居民对景区的旅游需求在空间上呈"多中心"分布,其中最主要的3个中心为以凤凰古城为主的湘西景区群、以衡山为主的景区群和以长沙世界之窗等为主的长株潭景区群;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景区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1—2022年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的入围门槛、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不断上升,年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5.8%、11.6%和14.4%,其中非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在500强企业分布城市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稳居前3位,杭州和厦门排名稳步上升,而香港和武汉排名呈下降趋势。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为核心城市,中国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北京(华北)以国有企业为主,深圳(华南)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上海(华东)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相对均衡。我国整体上仍处在企业总部扩散理论的第二阶段,即出现了区域性的总部中心;只有华东地区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已经从“中心聚集”进入“扩散外溢”的较高阶段。  相似文献   

11.
众多研究表明森林环境对人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 用,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探究不同森林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的 影响。以北京地区城市公园及山区的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 为样地,选取城市商业广场环境作为对照,测量热、声、光、 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测量实验志愿者生 理和心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各类森林环境对人体身心均有 积极的效应,体现在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增强、血压下降、 血氧浓度提升、血流灌注指数下降、情绪紊乱总值下降等具体 指标上。不同类型样地的影响程度有一定差异,环境质量的优 化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理或心理指标呈现优化的趋势。基于研究 结果,建议科学选择和应用有利于人群健康水平提升的森林环 境,以发挥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植物景观单元。以生态适宜、景观适宜、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以往植物景观评价赋权重的主观性,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植物景观的景观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黔灵山公园在适宜范围内的植物景观有10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41.6%,适宜性较差的有14个,乔灌比(数量)在1:11.2~1.7:1之间的植物群落景观适宜性较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3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人文景观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型森林公园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有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以及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丰富了森林公园的景观多样性,提升了游客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公园的可赏性,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体现。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人文景观的特点,主要有历史,陛、人为性、科学性、实用性和隐含性。城郊型森林公园中人文号观的渗透方式主要有复原法、引入法、糅合法、异化法、物化法。  相似文献   

14.
由汉、黎、苗等民族民系聚落构成的多元化地域景观是海南岛乡土景观的有机组成方式。语言是民族民系文化区划的重要标识,基于海南岛的语言分区,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选取各语言分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的关键指征,结合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海南岛民族民系传统聚落景观3个显著的分异特征。1)在选址偏好上具有汉族聚落海拔低、黎苗聚落海拔高的特点;在聚居地规模上具有汉族聚居地规模大、黎苗聚居地规模小的特点。2)在用地布局上汉族多采用集约式布局,黎苗则为分散式布局;在街巷肌理上汉族聚落较为规整,黎苗趋向自由。3)在民居组织方式上汉族为围合式,黎苗为开放式;在建筑平面形制上汉族为合院式,黎苗为独栋式。海南岛的聚落景观多元化是建构在岛屿本身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可成为海南岛保护与开发的出发点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花卉主题园是现代园林中非常流行且能够突出特定花卉主题的观赏性游园,旨在以植物景观本身突出花卉的主题。八仙花花朵硕大繁密、花色丰富多变、花期长、株型优美,是著名的园林景观植物,但目前国内外将八仙花单独作为一种主题花卉的景观实践研究还较少。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花园为例,探讨了其设计理念与原则,重点阐述了品种选择、微地形塑造、旱溪生境营建、植物配置等景观营造关键技术,以期为花卉主题园的建设及八仙花的景观营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在向智慧型城市转变,并不断将科学技术整合到创造性活动之中。景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具有艺术形式与人文内涵,需要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景观的交互设计注重功能优化与美学提升,成为解决传统景观弊端的方式。从交互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出发,对交互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智慧城市背景下的交互景观发展优势与必要性进行论述,研究交互景观发展现状。以北京海淀Smart能量公园为例进行交互景观的设计分析,提出交互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并对交互景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畅春园作为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之一,是平地 造园的典范,也是一座以植物景观为主的皇家园林。通过对游 记、御制诗词、宫廷画和楹联匾额等史料进行考证,得出畅春 园已知植物种类32种及大致分布位置。以此为基础对畅春园 植物景观特色进行分析,认为畅春园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既因 地制宜地使用北京乡土植物,也引种了南北方的观赏植物,同 时注重生产性植物的运用;在植物配置方面,畅春园四季之景 各异,植物与建筑和山水结合凸显文化性,强调空间感;在植 物文化意境方面,楹联匾额中的植物文化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品 格,整体则体现出江山永固、君怀天下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